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 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时间:2024-01-18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何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要科学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将其放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完整体系中综合理解,推动服务业发展更好地瞄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增进民生福祉的需求,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完善环境、创新政策,引导支持服务业加快提质扩容、优化结构和完善功能,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效率和品质,统筹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夯实服务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

加快服务业变革打造新竞争优势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突出支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通过加快推动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对现行服务业体系的科学扬弃和转型升级。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要注意面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需求。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把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阶段继起过程,转化为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并存甚至阶段“叠加”过程。在服务业发展中,其典型表现是,经济服务化和产业数字化叠加推进,相互加强,相得益彰。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既要遵循世界服务业发展的共同规律,又要体现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重视利用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赋能添彩,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内涵神韵和特色魅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例如,基于系统思维,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不仅要重视服务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还要注意引导服务业发展更好地面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将加强服务业营商环境、产业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增强有效供给推动产业融合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应突出多个重点工作。第一,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创新提升服务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引领支撑带动功能。要推进服务业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加快扩容提质步伐,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提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能级。例如,近年来农村消费需求无法充分释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布局不合理,难以有效通过创新供给激发和凝聚需求、吸引城市消费下乡。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要更好地面向农村居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并通过增强农村生活性服务业的本土特色、文化魅力和趣味性、体验性,增强对城市消费下乡的吸引力。此外,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还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健地推进服务业绿色化转型。

第二,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引导服务业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有更大作为。要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推进深化服务业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发力、相得益彰。注意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服务业发展的优质资源要素、先进经验特别是优质人才,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要将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引导服务业在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要优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注意激发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引领带动功能和先行先试作用,引导支持服务业在深度参与全球服务业竞争合作中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第三,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演进,推动产业融合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迅速凸显。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点睛之笔”,也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必须突出的重点取向。

第四,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潮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和现代服务业参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并重塑产业生态和组织方式,优化供求链接和要素匹配机制,畅通数据、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进入产业的渠道。数字经济发展还日益推动生产方式由生产或制造决定转变为用户驱动、需求拉动,程度不同地改写着许多产业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价值体系、商业模式乃至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成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和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引领支撑力量。

创新监管方式加强行业发展引导支持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还应找准以下几个发力点。首先,创新服务业监管方式,加快构建开放协同、包容审慎、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