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转段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去年的增长之路依然相当波折,社会预期并未明显改善。去年我们经历了近年来最为频繁的经济预测调整,疫后GDP平减指数反而出现了2009年以来首次转负的情况,经济规模与美国的差距也有所拉大。这些都表明经济尚未走出困境。
今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需要经历“三场赛跑”:第一是地产和非地产的赛跑,即非地产行业增长能否抵消房地产拖累从而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第二是政策与经济的赛跑,即宏观政策能否及时、足量并且有效响应以巩固经济复苏势头;第三是经济与信心的赛跑,即经济和政策利好能否持续累积并转化为信心的修复。我们需要赢得前两场比赛才能确保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的轨道,可能需要赢得所有三场才能实现中国资产较为持续的重估。
地产与非地产
如何管控去房地产化进程仍是今年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觉得去年7月或是一个经济短周期的底部,但是房地产相关指标仍未企稳。截至2023年11月,房地产销售(12个月滚动)已较2021年峰值下降了35%,新开工更是跌去了58%。11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普跌,为2014年以来首次,而且房价调整或许还处于早期阶段。
这造成了经济“双轨”复苏的特征。在房地产增加值连续两年负增长之后,与地产联系紧密的水泥、平板玻璃和粗钢等工业生产出现了持续收缩;家居装饰、家电和家具等后地产周期产品零售额2022年以来也呈现萎缩状态。相比之下,非地产相关行业的工业生产和零售额同期均有稳健增长。信贷投放的分化更加明显,过去12个月新增房地产相关贷款几乎归零,而制造业和基建等行业贷款快速增长,支撑了整体信贷的扩张。
政府也在积极布局新旧动能转换。从近年政策看,政府至少在努力培育三个主要的新增长引擎,以填补房地产留下的不足。
其一是科技创新。中国研发支出占比逐年提高,科创表现也远超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经济体。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测算,以个数计,我国集成电路芯片自给率已经提高到33.6%,以美元计则为17.3%,未来仍有很大国产替代空间。
其二是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是中国下一波工业繁荣的标识性特征。“新三样”,即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得益于全球绿色转型,正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去年猛增近30%,拉动出口增速1个百分点。中国已于2022年超过德国、202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其三是现代基础设施。基建常被当作对冲经济下行的逆周期工具,但从长远看,它也是夯实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基础的需要。中国建设成本仍然相对较低、建设效率较高,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是提前布局未来基础设施体系的战略机遇期。
这三个新兴增长动力的规模可能已与房地产相当。我们以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三个行业的经济贡献:机电产品(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交通设备(如电动汽车、飞机、造船)和电池。2020年这三个行业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已达17.2%,而房地产的总贡献为24.9%,基础设施为12.9%。在经历了三年剧烈调整之后,三大产业的贡献或已可与房地产匹敌。因此,我们不担心没有行业可以取代房地产在驱动增长中的作用。
然而,新增长模式并不一定比旧增长模式容易。尽管数字测算看起来很有希望,但从旧模式走向新模式,在经济供需两端都需要发生一些深刻调整,甚至是阵痛。供应链需要配合不同的主导产业而进行调整,劳动力市场上的技能错配和新兴产业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需求端而言,中国要解决新兴产业较为依赖出口以及如何真正扩大内需两大难题。
今年新兴产业能填补多少增长缺口将主要取决于需求。三大新增长引擎都将强化中国作为“生产性经济体”的特征,巩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新兴行业普遍依赖出口,我国生产42%的太阳能电池、20%的电动车以及15%的锂电池都是用于出口的。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出口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出口必然面临保护主义风险。在去地产化转型中扩大消费更是困难重重。如果有效总需求不足,那么新增长模式可能是通缩的。
政策与经济
双轨复苏必然是波折而且脆弱的。一方面,整体经济增长取决于地产和非地产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起起伏伏。另一方面,行业分化也易引发对于复苏力度和可持续性的担忧。因此,政策响应对于巩固经济复苏势头至关重要。
我们预计2024年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这对稳预期是必要的。自2012年进入“L形”增长以来,现在到了一个节点需要释放一个触底的信号,打破经济不断减速预期的自我实现。同时,负GDP平减指数意味着经济运行在潜在水平之下。如果政策得当,5%的增长也是可以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要有达成目标可行的配套政策。我们认为,今年政策组合将更具扩张性,由财政和准财政主导,而货币政策主要起配合作用。基础设施以及“三大工程”应是今年财政和准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抓手。
首先,我们预测今年财政赤字为GDP的3.8%,或者赤字率为3%,但增加1万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或持平于3.8万亿元。再考虑到结转资金,新增财政刺激力度(公共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