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近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等单位主办,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承办的“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作了题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题报告。
周汉民表示,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凸显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
周汉民表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创新规模量级和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例如,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较2021年增长11.0%,占全国的比重为77.6%,比2021年提高0.7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一是科技型骨干企业数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创新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快。
“目前,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的带动作用不足、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周汉民说。由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以赋能企业主体为抓手,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议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在重大专项、重点工程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中,全面提升企业参与度和主导地位,加大来自一线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在项目评审中的比重,以本土产业实际需求倒逼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产业政策与产业情报联动机制,推动骨干企业向产业链“卡点”“堵点”领域提前布局。
建立科技型骨干企业培育工作机制,集聚资源扶大扶强,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鼓励,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面向全球引才聚才。出台对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在重大项目、重大节点上给予快速推进的“绿色通道”,精准支持有成为领军企业潜力、以全球为市场、有全球化战略的准一流企业。实施战略科技成果国际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重点关注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给予定向的政策支持和保护。
——建议强化企业在人才引育用留中的作用。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将评价、使用和激励的“指挥棒”更多地交给用人单位,提高企业人才评价话语权、人才使用自主权。畅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建议上海特别是临港新片区可以在此方面开展试点,探索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由企业根据人才评价办法的相关规定自行开展人才中高级职称评定。
——建议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骨干企业集聚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若干战略性技术领域先行布局,搭建高能级创新合作平台,通过骨干企业牵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放供应链产业链、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和应用场景等,促进产业汇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蔚为可观的创新“雁阵”。
第二,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企业深度互动为抓手,系统提升科创竞争力。
——建议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资源的市场化专业化配置。支持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创新机构、开展合同研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服务和按需定制的技术创新服务,孵化和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并将技术服务收入和投资孵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鼓励专业孵化器为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量身打造”科技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国内外有经验的硬科技投资人、资深产业专家、技术领域专家、成功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在科技研发、资本市场、管理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融通创新链和产业链。
——建议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的产业化路径。建立大科学装置产业化促进机制,针对技术供给丰富、前沿产出领域不确定的公共实验设施,主要由政府牵头建立,协调大科学装置、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资源,聚焦研究细分领域和明确的产业化方向,将市场主体、应用场景和资本要素汇聚在一起,对接科研成果及产业化需求,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建议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多面向企业服务。鼓励大科学装置等利用自身先进的实验条件,更广泛接受企业用户的申请,由企业自主或由实验科学家帮助完成企业技术难题攻关、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企业用户需求调研和宣传培训力度,开展面向产业应用的实验方法学研究,做好企业用户的服务工作。围绕双方拟定的课题和方向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成果由企业转化或双方共同转化。
推动大科学装置发挥辐射和技术扩散效应,吸引带动相关产业中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在周边设立研发总部。积极参与国际性大科学装置项目,对接国外机构、企业、高校用户资源,健全国际开放协同的技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