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经济到底怎么样了?下一步又会怎么样?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很多研究机构,各大券商,都要推出自己的研究报告,有分析,也有预测。但你听完之后还是觉得不踏实。专家的观点很可能不一样,有的乐观,有的悲观,你不知道该站谁。再说了,那都是别人告诉你的现成的答案,不是你自己推导出来的,少了这个中间的推导过程,你还是没有解出这道题。所以,除了要告诉你结论,我还要跟你分享一个方法,帮你在遇到纷繁复杂的宏观问题时,学会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01
为什么在宏观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先跟你说说我碰到的一件有意思的事。
有个搞房地产的企业家朋友约我喝茶,他说,想向我请教一下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我本来以为他要跟我抱怨中国经济有多糟糕,房地产的生意有多不好做。我还猜,他可能会问我,要不要转型啊,转到哪个行业更好啊。
结果,我猜错了。他问我的问题是,何老师,你觉得现在是不是一个重大的机会啊?
要是别的行业的企业家问我还有没有机会,我都不会觉得奇怪。可是,这位是搞房地产的啊,你也知道,现在房地产生意太不好做了,那他怎么还来问我有没有机会,而且还是重大机会呢?想啥呢?
我就问他,你先说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他说,我们这个企业不是上市公司,不追求报表上的业绩,一直稳扎稳打,特别谨慎,但企业发展的速度可不慢。回头去看,就是因为把握住了几个重大的时机,而这几个时机都是在危机之后,别人都觉得很悲观的时候。比如,1997年和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2003年出了SARS,2008年遇到全球金融危机,都是经济状况不好,企业经营困难,弥漫着悲观预期,但转过年来,都是好行情。
他是商场上的老江湖,摸爬滚打几十年了。最近的状况让他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商业直觉:搞不好,又到了那种十年一遇的机会了。他说,要真是这样,那可就是我退休之前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错过就不再有了。可是,他又有点心里没底,所以找我商量。
你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回答他的?你先想想,要是你,会怎么回答。等你看完全文,咱们再对对答案。
为什么要跟你讲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能告诉你,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是多么重要。宏观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都是猜答案,而且,要猜别人心中的答案。你觉得经济前景好不好不重要,别人觉得经济前景好不好才重要,于是,这就变成了一种心理博弈,能猜透别人心思的才是赢家。也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怎么想,还要知道别人怎么想,还要知道别人怎么想你怎么想,还要知道别人怎么想你怎么想别人怎么想……
你说,打住打住,这怎么猜得出来,太复杂了。
02
怎样用“拼图法”判断宏观基本盘?
其实,并不复杂。
宏观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都有参考答案。接下来,我来帮你找这个参考答案。怎么找呢?很简单,我们先给经济增长算一笔账。这就是你经常听到的“三驾马车”,也就是要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我把这叫做“拼图法”,也就是要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把一块块拼图拼起来。一说到“三驾马车”,你就要明白,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去看GDP。总需求的意思是说,最后是谁把我们生产的东西买走了,买走了之后干嘛用了。
好,我们一驾驾马车挨着看。第一驾马车是消费,这你很熟悉,生产出来的产品,手机也好,汽车也好,被消费者买走了。第二驾马车是投资,这是企业和政府的事,他们造机器、盖厂房、修公路,这都是投资,投资是为了以后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投资的钱来自于储蓄,注意,宏观经济学里的储蓄不只是说你存在银行里的钱,事实上,只要你没有拿去消费,而是留下来等着以后消费,这部分钱都叫储蓄。第三驾马车是净出口,也就是出口减去进口,这计算的是来自国外的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玩拼图游戏的时候你知道,窍门是先易后难,比如,先找边框上的拼图,再找中间的拼图。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再帮你简化一下。在这三驾马车里,净出口的影响并不大。中国是大国,所有的大国,比如美国、日本、印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只有小国,尤其是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的小国,比如新加坡、挪威、科威特,才主要靠外需。所以,结论有了:除非世界经济发生了特别好,或是特别差的消息,否则就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太大的影响。
咱们主要还是看内需。内需又包括消费和投资。内需里消费所占的比例更高,粗略估算,消费占GDP的比例大约为55%,比一半略多,投资的比例大约为40%,比一半略少。消费的特点是比较稳定,在短期内,想要显著提高消费是不大可能的。大致来说,在2010年之后,消费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大体相当,也就是说,消费只是跟着往前走,没有掉队,但也没有领头。你可能会说,不对,疫情过后,大家都不敢消费了,花钱更省了。是的,有这种现象,但我们稍后会讲到,消费终究会回归正常,保持和GDP增长大体相当的速度。
说到这里,那就只剩下投资这一驾马车了。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我们再把投资细分,最重要的有三种投资,分别是制造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