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大运河申遗成功历史 铜制"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时间:2023-12-29 00:00:00来自:中证网字号:T  T

中证网讯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放,有一件重要藏品正式亮相,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大运河世界遗产证书展示在同一个展柜中。这就是朱炳仁捐赠的由他亲自设计的铜制“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

据介绍,这座纪念标原件,以龙印与船桨为元素,船桨斜穿龙印,表达劳动者是穿越运河历史的主角,正面铭刻着“中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纪念”大字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二00六年五月十二日”落款,是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历程的重要物证,也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大运河相关物证资料。

中国大运河申遗“三老”发起人之一的朱炳仁说,“在我们的国土上,有一个‘人’字,这个‘人’字一撇,就是长城,这一捺,就是大运河。”这是他对大运河的高度评价。

2005年12月15日,时年89岁的古文物学家郑孝燮、82岁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61岁的朱炳仁写下《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寄给了大运河沿线18座城市的市长,就此拉开了加快大运河申遗的序幕。经过全民的努力,8年后的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最终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封信也展示其中,这三件珍贵藏品,完整讲述了大运河申遗到成功的这段历史,在此也缅怀两位仙逝的老者。

据了解,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是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他为杭州雷峰塔“披”上铜衣,承建国内外百余座铜建筑与铜工程,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2006年,在常州天宁宝塔的一次祝融之火中,熔化的铜结晶体肆意流淌、千姿百态,于朱炳仁而言仿若自然的启示。由此,他首创了“无模可控”的熔铜艺术,开创“熔现实主义”新流派。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