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五个必须" 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时间:2023-12-28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为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坚定发展信心,乘势而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必须”,既立足当前,更展望未来,既着眼国内,更放眼世界,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工作重点。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与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赋予了其时代内涵,强调了新时代下对发展“高质量”的要求,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十九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地位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推进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重塑发展新优势新动能。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促进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为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同发力

供给和需求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术”,实现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和120多万亿元经济体量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供给和需求的规模都非常大。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独特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并会对外部循环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氛围不断形成,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扩大内需,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步发力,一方面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与需求相适配,另一方面,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发挥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用足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从源头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使强大的内需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主动力。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要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高水平的需求,以高水平的需求牵引高质量的供给,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逐步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变革,积极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开放格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瞄准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来,将改革赋能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供给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破围堵,通过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不断开辟合作共赢新境界。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发展与安全如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安全的发展十分脆弱,没有发展的安全不可持续。中国经济的巨轮奋勇向前,更是需要高水平的安全做坚实保障,才能在波谲云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