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针对明年的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望同步发力。会议对于政策基调的描述由去年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变为今年的“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表明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更为积极,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将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从财政政策来看,今年对财政政策的定调则更加注重财政政策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政策效果的凸显。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不断攀升,政策空间变小,如何在有限的政策空间中发挥好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如何增加财政政策最终产生的政策效益成为明年的重点。此外,会议指出要“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从货币政策来看,基调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与去年相比,今年针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有两个变化。第一是从“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变成“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其中的差别在于突出了价格水平预期目标这一重点。如果明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胀目标依然定在3%左右,那么货币政策对于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是今年的会议表述中特别提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在于其针对性和阶段性,既可以深化重点领域政策效果,也可以防范“大水漫灌”对整个经济所造成的风险。
从产业政策来看,今年科技创新被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消费政策从大宗消费转向新型大众消费,致力于培育新的消费业态,激发新消费潜能。
房地产风险防范由保交楼转向房企流动性支持。会议指出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将是明年房地产投资的重点布局方向。
正文
一、中央对明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内循环存在堵点,外循环不确定性上升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形势的主要判断是“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对于经济形势的措辞集中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从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作为三年疫情结束之后的第一年,我国内循环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和居民部门自发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偏弱,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最终导致我国整体物价增速较低。截至今年11月,我国CPI累计同比增速降至0.3%,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累计同比增速为0.7%,消费品CPI累计同比增速降至-0.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抗击通胀的背景下,我国物价增速下行,这表明我国内循环的某些环节存在堵点,企业与居民对于经济预期的信心仍然不足。
海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上升,这主要分为周期性和结构性两个部分的不确定性。从周期性来看,海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处于十字路口阶段,明年维持高利率打击通胀还是降低利率实现经济软着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也将影响外需和我国明年的外贸表现。从结构性来看,中美之间合作与竞争并行,美方的科技封锁持续,但中美作为全球两个大国,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度较高,仍有合作空间。
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整体基调更加积极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政策基调的阐述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从今年来看,政策的整体基调更为积极,主要体现在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到“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表明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更为积极,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将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在政策工具上,会议提出“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这也是为了最后深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近年来,我国宏观政策工具创新层出不穷,如2014年央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为实现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提供了长期、低成本的资金;2022年,央行指导政策性银行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为各地基建项目提供资本金;2020年和2022年,财政部各发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