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同时,指出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市场经济,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显然,预期管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社会预期偏弱与当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有关
这是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三次提及预期问题。2021年度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度维持了“预期转弱”的重要判断,本次会议则指出“社会预期偏弱”。虽然该表述较“预期转弱”有所缓和,但显示与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与本次会议指出的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有关。
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水平是宏观经济的温度计。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消费物价低位运行,是当前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客观反映。11月,CPI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为年内第三次同比下降,前11个月累计增长0.3%,远低于年初确定的3%的预期调控目标。同期,核心CPI同比增长0.6%,前11个月累计同比增长0.7%。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走势偏弱会进一步凸显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实际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同时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前三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至74.8%,但较2022年同期低了0.7个百分点;15个工业子行业中有8个行业低于2016年四季度~2022年四季度的平均水平。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已经降至4.14%的历史低位,但用GDP当季平减指数调整的实际利率达到4.98%,却处于历史高位,推升了企业部门偿债压力。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我国私人非金融部门偿债备付率续创1999年四季度有数据以来的新高,达到21.4%。
二是风险隐患较多。2020年人民银行调统司数据显示,我国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表明房地产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而房地产作为最大的周期类消费呈现买涨不买跌的特征,下行压力在供需两端均有体现,行业内生造血能力明显不足。11月份,国家统计局的70城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7%和3.7%,降幅在今年5月以后有所扩大,也正是这个时候商品房销售开始走弱。前11个月,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下降5.2%,较4月份高点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受房企负面新闻影响,期房销售额下降8.2%,低于同期现房销售额增速23.6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下行压力传导至地方债务。由于过去金融体系扩张与“土地财政”深度绑定、盘根错杂,一些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也在房地产下行周期中接连出险。
三是经济循环不畅。2022年底疫情防控转段后,外界普遍预计我国有望出现报复性消费。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迎来一波强势复苏,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三个月处于景气区间;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较2022年四季度反弹6.7个百分点,涨幅创有数据以来的新高;其他各项硬性经济指标也均有明显改善。因此,年初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水涨船高”。实际情况却是全年消费复苏呈现波浪式“U”形特征。社会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从6月份开始逐月走低,于9月份触底后持续反弹至11月份的7.2%,但依然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而且,居民总体还是“多存少贷”。前11个月,居民新增存款和贷款分别为14.7万亿元和4.1万亿元,存贷差10.6万亿元,虽较去年同期少了约7109亿元,但显著高于2019~2021年同期均值1.4万亿元,表明居民预期偏弱,消费能力和意愿不强。
四是外部冲击加大。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持续紧缩,全球经济处于下行趋势。截至1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指数连续15个月低于枯荣线,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连续13、17和13个月低于荣枯线。受此影响,前11个月我国出口(美元口径)下降5.2%,较去年同期低了15个百分点。此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区域化、碎片化,也对我国外资形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前10个月,我国商务部口径的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4.3%;三季度,国际收支口径外来直接投资首现净流出,前三季度累计净流入同比下降90%。当下,关于我国订单流失、外资撤离、产业外迁的各种传闻甚嚣尘上,进一步打压市场信心。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稳预期的关键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这为经济工作中处理好“稳”与“进”、“立”与“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同时,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稳预期摆在稳增长、稳就业之前并非反常识之举。现代经济运行和政策效果越发容易受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影响。政策从出台到落地也存在时滞,其间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深刻理解政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