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官宣”、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一批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产品亮相……最近一周,深圳坪山生物医药产业捷报频传。
12月12日,来到第九个年头的“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如期在坪山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每年的高峰论坛都汇聚了国内外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前沿技术、科技人才、龙头企业。作为连接政、产、学、研、投等要素资源的重要平台,论坛的选址绝非随机,而是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及配套优势——坪山,成为深圳的不二之选。
拥有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坪山区发展生物医药由来已久,迄今已集聚超1100家上下游企业,约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1/4。2022年,坪山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产值245.8亿元,同比增长16.9%,2023年全年产值有望突破260亿元。
此次高峰论坛上,我国CGT(细胞基因治疗)领域唯一的新序列工程中心——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果转化能力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的中南大学,也在坪山落地“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
加之早前布局的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坪山生物医药领域“研发+转化+生产”全链条生态体系渐成。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除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产业同样在坪山呈集聚之势。中汽中心、宁普时代、壳牌比亚迪等行业龙头频频落子,深圳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今年前三季度,坪山GDP增长20.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1%,增速排名全市各行政区(新区)第一。其中,“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8成,产值同比增长55%,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显示,建区短短14年的坪山区已跃居全国第38位,较2022年提升11位。
如今的坪山,已成长为交通便利、人文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工业大区、产业强区和科创新地,成为优质企业纷至沓来的东部“未来之城”。
从政策发力到平台加持“BT大道”背后的科技坪山沿着坪山区锦绣路东行,短短3.6公里,13个专业园区鳞次栉比,赛诺菲巴斯德、新产业、理邦精密、微芯生物等逾200家生物医药企业陆续映入眼帘,其中11家为上市公司。
这条久负盛名的深圳“BT大道”,2022年创造生物医药总产值198亿元,占坪山全区生物医药总产值80.7%。
“BT大道”引起产业倍增效应,并不单纯因为企业、设备、人才等要素在物理空间上的集聚。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组织协同、共同的价值引导和强有力的体制机制牵引。
“坪山是深圳市发展潜力最大,尤其是空间拓展潜力最大的一个区域。政府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产业配套、产业政策等有力支持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产业副总经理李婷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早在2017年,坪山区就出台了生物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是深圳各区出台时间最早、支持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的辖区之一。对于药品研发,通过临床试验可获高达1000万元资助,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最高500万元。
去年6月,生物医药、细胞与基因入选深圳市重点发展的“20+8”产业集群。对于坪山,深圳予以更明确的定位——生物医药“核心集聚区”,重点推动生物创新药、高端制剂、疫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形成集聚,打造“研发+转化+生产”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紧扣这一定位,坪山构建了更为全面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覆盖企业从初创到上市的全流程,药品完成临床Ⅰ期、Ⅱ期、Ⅲ期的各阶段,以及人才、厂房空间等要素供给。
成本和效率是生物医药企业跨过“死亡谷”的关键。
“药品研发周期长、涉及环节多,仅靠单一公司来做,效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把前端靶点发现、候选药物筛选,临床试验,组织生产等专业环节外包给专业机构,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生物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海旭认为。
瞄准这一痛点,坪山区引进了华先医药、华南细胞工厂等创新平台。
其中,华先医药作为华南最大CDMO(医药研发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企业,其创始人叶伟平向记者透露,公司使用不对称合成完成的颠覆式路线设计,可将客户每公斤十几万的成本,降低到2万以内。
如今,一批“国家队”也选择坪山。
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文批复同意由深圳科诺医学检验实验室牵头组建“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而该中心是我国在CGT领域唯一的新序列工程中心,旨在推动细胞制备由当前的劳动密集型、手动操作向全自动、全封闭、连续性的“无人智造”转变。
“就像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部件是芯片,中心旨在面向细胞治疗前沿领域,进行试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