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阿根廷新总统米莱(JavierMilei)周二(12日)断然扣下「休克疗法」扳机之际,中国接连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著眼「标本缓急」。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明年经济工作到底何为标,何为本;孰应急,孰应缓?一些关键提法值得留意。
*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萦绕不去,周一至二(11日至12日)连续两日召开的2023年中经会最新把脉指,「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新增「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并将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表述改为「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大气候未见改善且更风高浪急,尽管自2013年即确定的「稳中求进」宏观应对总基调未改,但「方法论」却悄变:一方面,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进」,促进预期、增长、就业的「稳」;另一方面,强调「先立后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
*非经济性政策纳评估*
从60年代的「大破大立、不破不立」,到80年代的「摸著石头过河」,再到「先立后破」,有何启示?看看前两次提及「先立后破」,分别是2021年7月政治局会议的「修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以及2021年底中经会的「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掌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今次「先立后破」获升至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并列的总工作纲领,加上会议首提「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显示决策层有意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避免过度偏向「高质量发展」,而对「高水平安全」产生反效果。
*产业政策成首要任务*
鉴于最新中经会在「稳」的基调下强调「进」和「立」,明年经济工作的首个著力点就确定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提出「以颠覆性技术与尖端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等。
哪些产业将受惠?除了本栏昨日提及的人工智能晶片国产化布局,另包括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值得留意的是,去年获中经会列为「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的「新能源」,今次仅笼统归为绿色技术,背后是太阳能组件、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阴霾。
此外,继最高层10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称,「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大改革」后,今次中经会再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列为明年重点工作第三位,料涉及民企、财税体制、金融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