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走势?
关键词: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来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基调。
对此,东吴证券认为,“破”可能指向的是旧动能、“产能过剩”的部分行业。“立”的核心就在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大力发掘新产业和新赛道,一方面要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
浙商证券指出,“以进促稳”意味着当前我国仍然面临以国际收支为代表的外部压力制约,需要通过基本面政策发力,以此进一步稳定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压力。供给端重点关注工业稳增长相关政策,需求端重点关注中央财政加杠杆撬动的基建相关投资。
“先立后破”中的“先立”指向制造业仍是当前需求侧的发力重点,需关注自主可控驱动的产业体系再造,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后破”则意味着地产后续仍将有进一步支持政策出台。
关键词: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这或意味着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都会适度上调。这主要是为了保持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处于较高水平,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2024年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将是中央加杠杆、地方降风险。为此,2024年财政赤字将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且中央向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会议重提“结构性减税降费”,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未来的减税降费要注重效率和效果,注重结构性减税降费,侧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等领域,这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避免债务规模因减税降费而过快攀升。
关键词: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相比,将原有目标“名义经济增速”拆分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侧重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胀或成为下一阶段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2023年以来,物价持续低位运行,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这与12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的表述相一致。温彬表示,“精准有效”的提法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其中,“有效”这一提法体现出后续将更为关注政策实施效果,发挥政策合力疏通传导效率。
温彬认为,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情况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在外部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掣肘减弱以及国内稳增长、防风险的诉求下,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基调未变,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
王青也表示,“灵活适度”意味着在2024年物价水平仍将低位运行的前景下,着眼于提振内需,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2024年央行降息降准都有空间。
关键词: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
会议指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王青指出,这意味着2024年房地产支持政策将持续加码,除了继续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中,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进一步下调,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是关键所在。这意味着即使2024年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