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合规调查|微信群里的PDF罪状录:吃瓜与恶的距离
时间:2023-12-1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一份长达63页的PPT文件出现在微信群里,“xxx大学”、“出轨”、“警惕”等字眼赫然在目。点进文件,清晰罗列着摘要、目录、时间线,并配以当事人的身份、生活照、聊天记录……

李力(化名)不是第一次在微信群里看到爆料文件,但依然对这份PPT里事无巨细的信息感到惊讶。

揭开普通人隐私的爆料文件在互联网疯传。2021年,某公司CEO做65页PPT指责网红女友脚踏两条船,登上微博热搜。近期,男子以63页PPT控诉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女友出轨,交个朋友副总裁的七宗罪被写成60页PDF。网友们一边感叹曝光者的用心和被曝光者的不德,一边四处求“瓜”,甚至愿意付费下载文件。

搜集爆料PDF文件的网站站主詹姆斯(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初随手创建的网站,第一天访问量就达到了十万。

无论是受害者想要声讨公道,还是围观者想当道德判官,似乎都是正常的人性反应。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如果人人都试图以“曝”制“暴”,只会进一步流失社会的信任感,徒留流量狂欢。并且其中,还牵扯到一系列更为现实的隐私侵权、违法传播、网络暴力等法律问题。

一周浏览量破百万“瓜田”是最早搜集、上传爆料PDF文件的一个海外网站。现任站主詹姆斯告诉21记者,大概一年前,创站站长注意到身边的留学生常看微信群里的爆料文件,于是花了四、五个小时搭建网站,把搜到的PDF文件逐个粘贴在网页上,“一个很粗糙的产品就上线了。”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粗糙的产品”上线一天后,页面浏览量就达到了十万;不到一周,浏览量破百万。詹姆斯非常惊讶,因为本地留学生基数不大,一天能有一万浏览量,就算比较大型的博客了。

PPT式的爆料文件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多关注?

“最主要的一点是好读。”詹姆斯说。一份标准的揭私文件以PDF或PPT为格式,像学术论文一样,有摘要、目录、章节、时间线,能够清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而大量的细节信息,比如当事人的身份、性格、聊天记录、截屏,增加了文件的说服力和可读性,让看客可以“一站式吃瓜”。

另一特点则是娱乐化。21记者点进数个类似“瓜田”的海外平台,大部分PDF文件的内容是情感纠纷,一般带有“渣男/渣女”、“劈腿”、“海王”等关键词。“有些标题会取得比较有趣,比如'xx小王子',内容也有文采,早期吃瓜文件就是这样火的。”詹姆斯补充。

在所有娱乐化因素中,软色情是最大的噱头。拿曝光出轨的文件来说,不雅的聊天记录、录音、照片往往是重要论据。在控诉西安外国语大学某学生的63页PPT里,男方为了指控出轨,详细曝光了女方与性相关的聊天记录,内容长达数十页。

这样的PPT式爆料文件,私域性质强,一般始发于微信群。比如,詹姆斯告诉21记者,留学生圈子小,以学校为标题并在校友群传播文件,虽然少有人接触过当事人,但“有一种事情就在我身边发生的感觉”。21记者浏览海外的爆料平台时,发现已经有平台将文件分类为美区、欧区、澳区、亚区,甚至能直接按学校名称检索PDF。

留学圈内的传播链条,可以当作一个典型样本,了解爆料文件是怎样一步步扩散的。“(曝光者)首先把PDF发在微信群里,一般一个群能有几百人,至少能传五六个群;然后传到了留学生公众号,一篇文章浏览量估计能高到几万;三手传播,就是吃瓜的平台。”詹姆斯说。

詹姆斯还告诉记者,传播上游的微信群一部分是熟人群,另一部分,则是有影响力的平台和公众号自建的本地化社群。

根据李力在国内的观察,许多爆料文件明显是学校或公司内部的举报文件,一般涉及失职、道德作风问题。而后,文件主动或被动地流入微信群里,通过行业内的八卦公众号提高可见度——尽管这类公众号很少直接传播爆料文件,但通过描述整起事件,会让更多人想要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指出PPT式爆料文件容易从私域“出圈”的两个原因:一是社交媒体具有自我繁殖的内在冲动,像微信这样的平台,本身也并非完全封闭;二是,对于各种与商业利益相关的力量,愿意利用爆料文件自带的流量、关注度,会尝试扩大传播声量。

“瓜田”的创始站长,在网站上线不久后就主动退出了网站。他在一则声明中解释:“一周不到超过一百万的访问量让整件事情变了味。这个运用窥私欲,爆料大尺度八卦事件的增长点,实在没法让我接受。”

法庭,还是一言堂?窥私、八卦并不新鲜,但相比八卦,PPT式揭私文件看起来更像一份裁判文书——摆证据、给结论、求评理。几十页的PPT如同搭建了一个微型法庭,有人需要控诉舞台,有人乐于当陪审团。

作为站长的詹姆斯,需要将爆料文件的内容重新编写进网页里,“一个PDF能看五、六遍,应该没有人比我看得更仔细了。”看的文件越多,詹姆斯越意识到大部分文件的可信度存疑。

“真假参半的文件我见得多了。就算写进PDF的内容全是真的,那又怎样?文件视角是非常主观的。人都不想展现自己不好的一面,只要选择性地摘掉一点内容,误导作用就足够大了。”詹姆斯表示。

但条理清晰的“论文体”格式,让围观者往往难以意识到这一点。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