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时间:2023-12-06 00:00:00来自:经济日报字号:T  T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现代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良好。科技创新已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今年前10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从各项经济数据看,新动能持续增长。10月份,高技术和智能制造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2%和53.2%。

我国凭借人口规模等优势,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但我们并未满足于“人口红利”,而是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形成“工程师红利”,如今又在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11月24日,比亚迪公司宣布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第一个“100万辆”用时13年,第六个“100万辆”仅用时3个多月。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汽车出口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当前,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我国打造绿色低碳新增长点成效凸显,带动了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已经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达到4.5%。

新材料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今年前9月,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据统计,我国新材料规上企业超2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相伴而行。我国已建立7个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3类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前沿技术成果。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事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大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新材料领域现已培育形成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自立自强,是强盛之基,是安全之要。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今年以来,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护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一个又一个重要领域顺利推进,并相继取得阶段性突破。

5月28日,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中国人实现了自己的“大飞机梦”。大飞机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的意志,也是人民的意志,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时代成果。

C919大型客机带动形成了我国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生产;推动建立16家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提升了中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级。

11月4日,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现在,中国已集齐“三颗明珠”。

大型邮轮是浮动的“海上城市”,是全球最复杂的单一机电产品。“爱达·魔都号”整船零部件数量达到2500万个,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到42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外高桥造船邮轮办公室主任、大型邮轮工程项目副经理易国伟表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体现出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齐全的整体工业门类,以及打造顶尖的集成类产品的能力。

从产业现状看,中国造船业不仅集齐了“三颗明珠”,还在国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