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12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实干兴滇开新局——云南新起点上推进现代化建设观察》的报道。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经过新时代十年奋力赶超,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4位提升到第18位,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对标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实施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深入实施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现代化建设开启新篇章。
1月31日,台车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运输鲜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欣波摄强筋骨“三大经济”跑出加速度
初冬时节,昭通市大关县竹林郁郁葱葱,竹笋加工厂一派繁忙。
有着竹资源628万亩的昭通市,今年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惠及农户53万户。从竹笋、竹材、竹编到竹海旅游,苍翠竹海带富了一方百姓,成为当地人的“幸福不动产”。
一根翠竹,是云南发展资源经济的一个缩影。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云南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独特,丰富的绿色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特色农业资源、文旅资源、生物资源,是加快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最大本钱。”
立足资源禀赋,云南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壮大资源经济——资源丰富是云南建设产业强省的坚实支撑。发挥气候立体、产品多元优势,云南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动云花、云茶、云果等产品更好走向世界。发挥清洁能源优势,云南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和新能源电池基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云南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旅游热度保持高位运行。
发展口岸经济——边境口岸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云南制定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国率先启动智慧口岸建设,完善口岸配套设施,提升查验保障能力,整体通关效率保持全国领先。云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晨阳介绍,今年以来,云南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磨憨公路口岸平均日通关量由360辆增长到900辆以上,河口公路口岸通行时间由30分钟缩减到10分钟。
振兴园区经济——产业园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云南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促进15个国家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特色优势园区。2022年,全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三大经济”加持下,云南产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成效显著。云南省统计局介绍,产业投资成为云南投资增长的主引擎,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蓄积新动能。今年前三季度,云南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9%,占全部投资比重近半。
改作风“效能革命”提振精气神
“从洽谈到项目签约仅用28天,建成厂房只用了4个月。”谈起公司为何入驻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盈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超亚为当地的营商环境竖起大拇指。
水富市采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措施,引入一批企业,将过去的荒坡变成了投资的热土。
“没有好的工作作风,就跑不好新时代的接力赛。跑不出加速度,就闯不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王宁表示,在全省来一场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这既是加强作风建设、改善营商环境、锻造过硬队伍的重要抓手,也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心中无数、空喊口号、不推不动、不下基层、思想保守、急功近利、中层梗阻、找借口……云南列出干部作风中值得警惕的10种现象,在全省干部队伍引起强烈反响。
既把脉,也开方,云南“两场革命”成效明显。
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去年以来,云南每季度举行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有省领导讲话,有州市汇报,有省级部门发言,通常全程不到1小时。
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项目工作法即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每项工作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完成时限等。一线工作法即鼓励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乡村振兴一线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典型引路法即不断总结发现典型,组织现场会、观摩会等让参会者学习借鉴。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云南省发改委牵头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开展土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攻坚行动,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持续推进省内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服务,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
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广大干部不断增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徐畅江说,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更加明显。今年上半年,16个州市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