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东博会和峰会)创办20周年。在东博会和峰会等重要平台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入,人力资源领域交流迈出新步伐。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广西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要求,发挥自身人力资源服务优势,构建起面向东盟的人力资源合作服务平台。
释放人才红利
优化人力资源服务
近期,2023年中国-东盟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会暨全区人才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600多家招聘单位提供超2万个岗位,3.5万多人入场求职,超8500人达成签约意向。在招聘会上,有90多家企业在开设的东盟综合人才招聘专区,面对重点行业招募海内外优秀人才。期间,系列高层次人才对接洽谈会、中国-东盟青年人才交流等活动举办,为中国-东盟人才交流创造了有利环境。
多年来在东博会和峰会推动下,广西着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
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熔铸制造中心首席技师、经理陈仁桂带领团队摸索出世界最大直径铝合金圆锭的制造方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特级技师郑志明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自主研发的微型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这一系列成果,得益于广西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全面推进。
今年,广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持续深化构建“全链条”高技能人才队伍体系。不断优化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开展整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持企业用工行动、建立“岗位+技能+送工”联动机制、深化“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建设、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广西加快推进人力资源集聚发展服务。今年4月,人社部批复同意部区共建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说,国家级产业园建设对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按照“一园三区”总体规划布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营”管理模式,不断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9月份,园区已经集聚了187家人力企业,实现累计营收达88.99亿元,服务用工企业1.6万家,转移劳动力5万余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唐标文介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带动,2020年至2022年,广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833家增加到1866家,从业人员从1.7万人增加到3.5万人,年经营性收入从157亿元增加到410亿元。
职业技能培训出海
扩大合作“朋友圈”
守望相助,互惠互利。多年来,在东博会和峰会等重要平台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共话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合作,双方合作正朝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迈进,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随着中国-东盟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入,广西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人力资源产业链的关键一环,积极协同企业走出国门,与东盟各国深入合作,培养了一批技术好、素质高的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不久前迎来20名印尼籍学员,他们在印尼经过6个月学习后来到中国,作为第一期“柳工班”学生代表,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
“这些学员在中国学习后,我们会择优按需录用为正式员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服务总监黄光周说,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较早在印尼建设工厂的中国企业之一,公司对于当地生产及售后服务人才需求旺盛,通过与国内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填补了公司对当地人才需求空白。
广西不少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东盟国家推动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等需求,协同教育部门,联合知名企业,携手东盟国家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及文化交流,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今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境外办学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泰国丝路智造学院”迎来首批泰国留学生。留学生陈旺说,在来中国前他已经在泰国进行了一年专业理论和汉语学习,在中国留学一年间,可以接触实训课程,他期待在中国学习后,能更好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
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院长札伊拉·努尔·阿里菲恩说,学校通过与中国企业、职业院校建立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了“教学工厂”,弥补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差距。
自治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将积极推动完善中国-东盟人力资源领域合作交流机制,深化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探索推进职业技能标准共建、人才职业资格互认、技能培训资源共享,构建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搭建交流平台
扩大开放合作
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