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11月30日,在由兴证全球基金、兴银理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责任投资十五年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琴琴表示,中国ESG体系的发展应当立足本土特色,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应更多利用中国智慧,基于中国情境探索如何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趋同,然后实现ESG的赋能创造。
郑琴琴指出,近年来,ESG的全球国际标准呈逐渐统一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上还存在一些主流的ESG评级机构,企业的ESG披露报告将会对企业的ESG评级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不同评级机构对ESG评级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
“部分先行国家已具备较丰富的ESG经验,在ESG的规则制定时也往往是基于本国特定发展情境的认知和理解,这些国家通过倡导其他国家遵循ESG规制,在国际上不断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由于不同国家的情境差异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这对后续国家的ESG实践将产生不利影响。”郑琴琴说。
实际上,中国较早便开始了ESG理念的实践,1989年通过环境保护法,1996年“九五”计划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8年施行新劳动法,2016年慈善法正式施行,“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提出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以及能耗与碳排放双控等等一系列的要求。
郑琴琴表示,近几年我国的ESG特色主要体现在低碳以及责任投资方面,中国企业在一些特色领域,比如创新驱动、双碳、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总体来看,虽然在国际上已形成了主流的ESG的倡导趋势,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我们应该利用中国智慧,基于中国情境下,来寻找如何更好地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趋同,然后实现完成ESG的赋能创造。”郑琴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