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但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经营预期仍偏悲观、投资计划整体偏保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得到彻底激发,民营经济的收敛态势仍未逆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促进民企民资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除了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国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鸿沟”,就有利于民企做强做优做大,从而出现更多像华为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
“构建企业发展政策,不能仅靠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鸿沟’。”他说。
张文魁还指出,当前民企投资偏保守,这固然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未来几年即使实际经济增速在5%左右甚至更低,每年的经济增量也有1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的增量仍然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宏观经济这个因素,还和企业部门对改革开放的预期有一定关系。
“民企的投资计划偏保守,这很可能预示着民间投资接下来还是难以明显回升,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度重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未来都抱着观望的心理,观望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推进。”他说。
张文魁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之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营部门在市场竞争中的不断壮大。“这个市场竞争,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也包括全球市场竞争。像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向竞争企业。如果有一批外向竞争大企业崛起,并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形成良好生态,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生产率提升,就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使我国人均GDP从现在12000多美元迈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
以下是界面新闻编辑整理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我们最近做了一份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涵盖各个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调查显示民企对未来的预期仍然比较弱,投资计划整体也偏保守,特别是较小规模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困难。现在经济整体是呈现复苏态势的,三季度GDP增速远超市场预期,但与民营企业相关的部分经济指标却出现恶化,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文魁:民营企业目前的“体感温度”跟政府的“统计温度”可能还是有一些温差,无论是从你们的调查结果看,还是其他方面的数据看,大致是同样的情况。
目前民营企业遇到困难,首先就是疫后经济恢复并不均衡,有些行业还是比较疲弱,个别行业甚至有所萎缩,这些行业主要是在出口链条和地产链条上。这两个链条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困难比较严重。
其次,民企还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心里没底,民企民资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并不乐观,这可能是更大的一个问题。私营工业企业的生产虽然较弱,但还有所增长,但民间投资今年1-10月份是负增长。除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民间投资长时间连续负增长,是有这个统计数据10多年来第一次。如果说生产较弱说明企业现在不积极,那么投资下滑说明企业对未来更加不积极。
你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民企的投资计划偏保守,这很可能预示着民间投资接下来还是难以明显回升,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度重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未来都抱着观望的心理,观望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推进。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45周年,民企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所以民营企业家自然关心改革开放的走向。
界面新闻: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民营经济31条”)对外公布。此后,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委发布相关通知落实上述意见部署的各项任务,地方政府也在陆续跟进。哪些政策让您印象深刻?
张文魁:7月发布的“民营经济31条”,规格非常高,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回顾历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底就出过一个关于促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共有28条。这次31条延续了28条中的许多内容,包括破除市场壁垒、促进公平竞争、保障要素支持、加快清理拖欠,以及公平执法、优化监管等。这次的31条也有一些新内容,譬如针对这两年数字化浪潮不断加快的新情况,加入了一些促进民企数字化转型的内容,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一个亮点。
但是也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这个循环圈。在促进民企民资发展方面,2005年和2010年都出台了比较系统性的文件,社会上称为“老36条”、“新36条”,而且各有关部门几乎都出台了配套文件,包括破除市场壁垒、在要素获得方面享受公平对待等等。2019年的28条和这次的31条出来后,许多部门也出台了配套文件。各层级的文件加起来起码有几百条。但要是不跳出这个“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过几年还得出文件。
界面新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确,现在还是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民营企业被刁难这样的情况。如何通过法治建设来确保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给予民企更大的成长空间?
张文魁:2019年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