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发布之后,针对民营企业的痛点难点,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央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等等。但民企的预期和信心似乎并没有实现牢固的筑底修复,民企的实际感受与密集的政策措施之间还是出现了一定偏差。
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经营预期仍偏悲观、投资计划整体偏保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得到彻底激发,民营经济的收敛态势仍未逆转,特别是较小规模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困难。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这背后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预期和信心修复的节奏,“信心是一个慢变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拥有的”。
他指出,对比42个国家的数据可以发现,政策本身对企业长期投资和创新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企业家会调整自己来适应国家宏观政策。但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比较大,当企业家不知道未来政策的方向,他们能做的就是观望。
田轩还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亲清的政商关系也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重要基础。“政府需要给民营企业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前提下,打破所有制歧视,让各种形式的所有制主体在相对公平、良好的营商环境中自由竞争、释放活力。”他说。
在谈到民企融资难融资贵时,田轩建议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大银行往往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决定是否对企业放贷,而小银行通常擅长搜集“软信息”,比如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交流,审查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支持小微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要搜集这些“软信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3年11月10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接受界面新闻专访。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以下是界面新闻整理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今年第三季度4.9%的GDP增速超过市场预期,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但是,民企对经济回暖的感知度好像不是很强,为什么民企的实际“体感”和经济增速之间有分歧?
田轩:首先,今年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速并没有实现V型反弹,而是波浪式前进。所以,现在的共识是四季度如果不出现重大的“黑天鹅”事件,全年实现年初制定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但客观上看,现在经济恢复并不稳固,比如前不久公布的10月份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分别同比下降了0.2%、2.6%,尤其是PPI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月的降幅收窄进程。另外,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5%,在短暂升至荣枯线上方后再次跌入收缩区间。
就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企业“体感”不是那么理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经济复苏基础仍然不牢,并没有出现快速的V型反弹,而是温和复苏。
此外,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整体投资比重均有所下降。客观来讲,民营企业还是面临非常多的现实困难,最大的问题还是需求不足。
界面新闻:其实不只是我们这份调查,很多机构针对民企做的相关调查在提到民企面对的首要问题时,都是市场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又会导致企业的投资意愿减弱,我们也看到民间投资增速现在处于持续回落的态势。在您看来,提振市场需求,接下来政策端要如何发力?
田轩:最重要的是提升民营企业家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信心。信心是一个慢变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筑牢的。目前民营企业的信心不足、预期不稳的这种状态,也不是单纯通过短期政策刺激就能立刻解决的。
那么,对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究竟应该如何实现良好的“获得感”?
首先,民营企业家更多需要的是“软支持”,即公平、健康、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好、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能够公平的进入,可以进行自由的竞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政府信用也很重要,比如拖欠账款对于本来就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影响非常大。
其次,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在学术研究种,曾用42个国家的数据对比后发现,政策本身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没有太多的影响,企业家们是很聪明的,可以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来适应国家的宏观政策。但是,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比较大的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当企业家或者市场不知道未来政策的方向,他们能做的就是观望,做短期投资。所以我觉得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预期,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最后,在政策层面,我觉得政府应该作为一种服务型的政府,在制度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处理政商关系,不要去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当然如果有企业违法踩了“红线”,政府则应“零容忍”进行惩处。
界面新闻: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说了很多年,我们的这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