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过去4年,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长为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区域,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群如何更好协同发展?有哪些发展机会?
11月19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论坛在深圳召开,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团结香港基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市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创新研究会等机构共同主办。
论坛吸引了商界、智库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和新机遇。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以视像致辞表示,“大湾区的前景光明,机遇处处。深港将善用合作区‘一河两岸’下‘一区两园’的优势,全力推进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让大湾区成为汇聚全球创新专才、年轻企业家的人才高地。”
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发布规划仅4年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人口已达8600万。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是按下了加速键,区域合作行动频频,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加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软联通不断深化,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以平台牵引的区域合作方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下称前海合作区)先后行动频频,深港协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在河套合作区,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正式公布;9月,位于深圳河套合作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10月,香港发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香港园区和新田一带)释放出更多深港协作的积极信号。
深港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合作平台,前海合作区也在谋划新发展。11月9日,在已有6大产业集聚区基础上,前海合作区宣布将加推人工智能、供应链、集成电路、海工装备、航运服务、国际咨询等新一批“六大集聚区”,打造“6+6”产业集聚区。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区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前海合作区和河套合作区协同发展,在10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河套”一词出现了13次,“前海”一词出现了8次,其中前海是金融业合作是重点,明年中完成港深西部铁路次阶段研究,而河套则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探索创新举措。
作为湾区协同发展重要的藩篱,规则机制如何更好联通,湾区内城市也在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
近日,粤港签署《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协议》,两地分别推出首批超过50项“跨境通办”政务服务。
其中,特区政府已经开设“跨境通办”专题网站,整合9个部门有关税务、公司注册、物业及车辆查询与登记、个人证明文件、人才入境申请、福利及教育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54项政务服务,供内地居民或在粤生活的香港居民使用。
在广东政务服务网跨境通办服务专区,大湾区内地9市也首批上线了香港市民或在香港生活的内地市民常办的5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涵盖人才引进、就业创业、养老服务、税务申报、企业经营等。
除了线上服务,广东省还在大湾区内地9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跨境通办服务实体窗口,为香港市民申请内地服务提供专门通道。
此外,还有多项利于湾区协同发展专项政策先后发布,包括“港澳药械通”政策,“粤澳社保一窗通”投入使用,粤澳职业技能“一试多证”专项合作落地,广东省开启了定向港澳特区选拔公务员等,为港澳人士在内地城市便利生活提供支持。
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开通运行,深中通道有序推进,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香港融入全国高铁网。同时,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横琴口岸旅检区域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香港特首顾问团成员蔡冠深在活动中表示,“与欧盟相比,处于一国之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要素流动、人员往来便利方面,与27个不同主权国家的欧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当中的差距正是我们改革提升的巨大空间。”
要素流动、规划衔接仍需深化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寻求更大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华润集团原董事长、香港特首顾问团成员表示,“大湾区要实现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平台目标,粤港澳三地应该发挥好金融+科技的机制,实现产业引领、金融深度参与。粤港澳三地个性突出,短板也明显,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但并不具备创新产业化的能力。澳门是全球休闲娱乐中心,广东是全国最具创新的产业聚集地,但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能力尚显不足。”
对此,他建议,“在科技创新领域,粤港澳三地的创新合作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与香港的金融、投资、贸易的合作,科技需要资金支持,香港不但是通往全球资金海洋的管道,也能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相关服务。同时,湾区内其他各个城市也应当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加强分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