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回落催生市场期盼,赤字财政维持增长势头
时间:2023-11-20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陶冬天下》美国联储局友善的数据,像跃出地平线的太阳,晨光洒遍沉睡的大地,温暖了风险资产市场。上周出炉的美国通胀、零售和房屋数据,均指向通胀受控而经济势头尚存。在软著陆判断的鼓舞下,传统中小股指数罗素2000跳涨超过5%,为一年半以来首次,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涌入周期股。垃圾债ETF录得了有纪录以来最好的单月收益。市场再度欢庆Goldilocks情景(即经济不太热也不太冷)。核心通胀数据公布后,2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很短时间内急挫20点,债市相信政策加息周期已经结束。德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3.18%大幅回落到2.91%,全球债市一片欢庆。

上周原油市场担心供过于求,布伦特原油每桶跌超过5美元,不过收市后传出沙特在游说将减产期限延至明年,并可能加大减产力度。在通胀数据作用下,美元指数大幅回撤,全球货币普涨。恐慌指数VIX跌到13.8,为疫情以来的低点之一。截至10月份的5个月中,美国核心CPI按年升2.8%,远低过市场预期。英国10月份CPI按年升4.6%,低过预期的4.8%和上期的6.7%。日本第三季度GDP折年率收缩2.1%,有可能年内失去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地位。中国10月份住宅销售和房地产投资萎缩加剧,但零售总额优于预测;央行净投放6000亿元MLF资金。英国CPI按年增长降至两年半的低位。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权宜支出法案,政府3个月内无虞财政弹尽粮绝。

美国通货膨胀数据明显低过市场预期。10月份CPI按年升3.2%,vs上期3.7%;核心CPI回落到4.0%,vs上期的4.1%。能源相关的产品引领了物价的进一步全面回稳,服务业通胀放缓尤其重要。同月零售按月收缩0.1%,远小于预测的收缩0.3%。零售回落到7个月以来的新低是好事,表明炽热的消费情绪得到抑制,同时整体市道仍算旺盛。

无论通胀还是零售,月度数据都比较波动,不排除日后反覆,但是也可以看出就业市场和工资增长降温,使美国经济逐渐回归正常,回归到一个足以令联储局放心地停止加息,又不至于将经济推入衰退的局面,所以市场额手相庆软著陆是有道理的。

美国经济软著陆的前提,是就业市场软著陆。今年以来通胀的主要动力来自涨工资,这也是消费持续强劲的主要原因。最新的就业数据显示就业增长已经放缓,工资增长已经放缓。美国开始进入圣诞节购物旺季,未来两个月的就业状况,对明年美国经济势头、联储局利率决策至关重要。

笔者相信美国进入衰退的风险不高,联储局有耐心也有政治意愿以不变应万变,坐看前期猛烈加息对经济的抑制效果逐步兑现。不加息也不减息,本身也是一种货币政策,沉重的资金成本对于高杠杆的金融企业、金融产品构成压力,脆弱的一环支撑不住,导致系统性风险,可能成为美国利率由升转降的原因。笔者预测明年联储局会减息两至三次,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资本市场在2023年集体误判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衰退预期出错,通胀预测也就有误,联储局减息预测更是错得离谱,给债券市场造成巨大波动。增长误判的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对消费韧性估计不足、对工资增长估计不足。同时,特朗普时代派发的救援补贴,似乎很耐花。庞大的救援补贴在疫情期间几乎没动,据三藩市联储银行8月份估计,总共发出的8140亿美元支票中还有近5000亿没有花出,「超额储蓄」缓慢地释放带来持续、超乎寻常的消费势头。

第二个原因,是极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拜登政府的各项财政刺激专案,对经济带来了强劲的拉动,IMF匡算认定,今年贡献了两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这还仅包括直接的刺激作用。尽管货币政策已经大幅收紧,财政政策却没有收紧的迹象。国会两次通过权宜支出法案,维持政府部门运作不受影响,居然没有给行政当局设置任何实质性障碍(对乌克兰援助除外),凸显无论拜登政府还是国会议员,都不愿意在大选年过度缩减政府开支。

那么政府开支处在甚么水平?财政赤字目前大概相当于GDP的6%,这在非战争╱灾难时期的美国是绝无仅有的。美国在2022财年赤字为9960亿美元,经调整后2023财年的赤字跳增到20200亿美元。这种赤字财政,对于经济增长无疑起到保驾护航的效果,对于财政可持续性则是灾难性的,同时对明年联储局的货币环境正常化努力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压力。

日本经济在第三季度萎缩了2.1%,差过预期。拖累增长的,主要是商业投资不断下降和进口成本冲击消费。从通胀数据和涨工资角度看,笔者相信日本已经走出了失去的30年,通缩心态有改善,这个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十分疲弱的日圆汇率。据外资券商估计,日圆每贬值一日圆,丰田盈利增加180亿日圆。汇率贬值,对日本出口型企业的盈利帮助甚大,同时贬值催生物价上涨,逼迫更多储蓄流向消费。

然而,日本经济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日本大型企业的投资欲望不高,汽车、半导体等拳头产品在快速失去国际市场份额。同时,明显升温的物价,正在蚕食消费者的购买力,所以市场预计的消费反弹并没有出现,消费情绪也谈不上高涨。内需不振,企业的本土投资自然缺席,本土制造业就业机会也难产生,这些使得日本银行在调整货币政策上变得更慎重。美欧加息周期结束,也给了日本央行更多时间从容处理退出现行的收益率曲线管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