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延伸至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及个人深度参与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区域,也是国人出海投资的热土。而阿联酋迪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要冲,更是中东经贸网络的上一颗璀璨明珠。
迪拜帆船酒店
近期,我们采访到了一位来自迪拜的金融从业者——马茜。她来自中国陕西,10年前到迪拜,目前在迪拜投资公司SKM任高级投资经理,同时还是新加坡领先风投公司Expara的中东区合伙人。
“我们在新加坡已经20年了,有5只基金,管理规模7亿美元,成功投资91个项目。现在计划在中东发起第六只基金。”马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在迪拜的这十年,马茜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几连跳。而中阿双边贸易额也从2012年的2224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314亿美元,增长近一倍。无数的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在此期间签署,大工程、小个体,中阿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来往密切。
以下是马茜向我们讲述的这十年:
《国际金融报》:我了解到您来自中国内地,是一位90后,在西安读的大学。可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您在大学读的什么专业,后来是怎样去到中东的?
马茜: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女孩,2010年进入西北政法大学学习经济学。大学期间我就对证券投资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很感兴趣,原本计划申请美国商科的金融硕士。
和很多人一样,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面临着工作还是继续读书的选择。我所在的实习公司正好要在海外开设分公司,目的地就是迪拜。当时的我很年轻,想要先看看世界,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再去申请学校。于是,我就争取到了去迪拜商务拓展的机会。十年后的今天,我重返了学校,现在在伯明翰大学攻读金融管理硕士。
在迪拜工作没几年,我便加入到了当地的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这家企业主要做安防安检设备,产品遍布全球,享誉国际。在那里,我学习到了公司整体的运营策略,从前端市场到后端维护,从团队建设到财务管理。那几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光,也是我非常宝贵的工作经历。之后机缘巧合下,我转型到金融投资行业。时间过得非常快,我在迪拜的这数十年间,中阿关系越来越密切,来这里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我相信每一个“老迪拜”都深有感触。
迪拜街景
《国际金融报》:在迪拜,想要成功投资一个项目,或者创业,需要怎样的条件?
马茜:以阿拉伯社会来说,资源抱团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除了那些大型项目(例如大型基建工程等),普通人的创业空间还是很不错的。在迪拜经商,不需要缴所得税,也不需要有很强的个人关系背景。所以从商业环境来看,创业的门槛还是很低的。
很多人都觉得迪拜是淘金圣地。其实,不管在迪拜,还是其他地方,如果要创业,或是投资一个项目,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行业,要对市场竞争格局有非常全面的认知;其次,需要有对风险识别、控制、评估,以及管理的能力;再来,还要吃透当地的投资环境,例如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阿拉伯社会是人情社会,在跟对方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要充分给予对方文化认同,这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但脚踏实地、认真做事才是一切成功的先决条件,不做尽调,怀着侥幸心理,希望在中东赚快钱,这样的心态是行不通的。
迪拜街景
《国际金融报》:迪拜本土的资本市场、金融环境怎么样?
马茜:迪拜拥有很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资本市场也相对活跃。迪拜金融市场DFM(DubaiFinancialMarket)可以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债券、基金等;融资环境对外也呈现出友好和开放的状态。可以说,监管是严格的,但也是公开透明的。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在迪拜想要拿到投资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想找合作方还是投资人,首先要保证你的产品技术优势,在这个前提下,业务也必须本土化。最后,出海企业应该拥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团队,不仅要有硬科技实力,也要有一定的包装、展示、讲好故事的能力。
这两年,迪拜发展了很多孵化器、加速器,世界各地的创业者都涌入迪拜。例如DMCC,DIFC都有大型的创新中心(innovationhub),定期会举办主题活动或比赛,优秀的企业会得到产业基金的扶持。在迪拜,像我们这样的风投公司,一般都会要求企业业务进入阿联酋起码有3到6个月的时间,真正落地之后,我们才会考虑去投它。
《国际金融报》:你觉得阿联酋或整个中东的职场环境怎么样,女性是否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作为一位外籍女性,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马茜:阿拉伯社会其实非常传统,处处渗透着男女有别的思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公司的两位合伙人是发小,他们认识已经三十多年了,但至今都没见过对方的夫人,因为在阿拉伯的家庭聚会中,男女是分开的,这是他们的文化大背景。不过这种情况在年轻一代的阿拉伯人身上已经很少发生。
在职场上,我目前还没有看到性别歧视的现象。如果真有女生不幸遇到,也可以通过到劳工部申诉的方式来解决。迪拜外来人口占到当地总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