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势危与安倍经济学末路
时间:2023-11-15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政经范局》在以巴炮火的掩盖之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民意支持率「悄无声息」跌到了他上任两年来的底谷,在28%至29%左右挣扎求存。上一位能够与他比低分的自民党首相是麻生太郎,在2008年12月曾跌到23.9%。正所谓低处未算低,岸田再坚持一会儿,也许就能赶上麻生?

民意支持低迷对岸田政途的打击已经浮现:一方面原拟在年底举行的大选一拖再拖;另一方面自民党也出现替换党魁的暗涌,岸田的党内支持度排名已经跌到了第五位。岸田的去留本来也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日本首相更迭之频密如「旋转门」般令人眼花了乱,且换来换去离不开自民党派阀在门背后的觥筹交错,首相下台不过是过眼云烟。

*放弃超宽松就是放弃安倍路线*

但岸田的势危,确实牵扯到一个令自民党极为头痛的问题,就是所谓「安倍经济学」的穷途末路。想当初岸田接替因东京奥运引发民怨而下台的菅义伟,行事是何等凌厉?他一方面提出扶植中产的「新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发动闪电大选巩固其首相地位,奈何才两年时间已经落得一副疲态,无论是在政治和现实生涯中都变得步伐蹒跚。

事实证明,岸田在安倍路线的阴影下动弹不得。今年4月初,安倍路线支持者、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下台,由岸田任命的植田和男接任。外界普遍预期,岸田在完成央行人事调整后,会改变黑田坚守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然而半年下来,无论日圆如何贬值、物价如何上升,植田却仍是按兵不动。

原因在于,日圆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萎缩等等,表面上只是一堆「客观」经济数据,但日本央行如何决策,触及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政治问题:改变超宽松货币政策,即意味著放弃自民党过去逾10年推行的「安倍经济学」。

换一个角度说,仅仅依靠「经济理论」,其实不足以解释日本的超宽松政策何以维持这么长时间。如果此时宣告「安倍经济学」破产,岸田内阁和自民党必然会考量,对即将到来的大选产生何种影响?更为头痛的是,一旦告别安倍经济学,自民党内暂也看不到有哪位政治人才,有能力提出可替代方案。

*透支全国财力扶助财阀*

2012年,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面对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和华尔街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困境,决定追随奥巴马政府「大水漫灌」,提出大规模宽松、扩大国家财政支出、改革经济政策「三支箭」,统称为「安倍经济学」,以提振通缩、减轻私人企业债务负担、协助日企投资海外。

「安倍经济学」贯彻了自民党与财阀立场高度一致的政治优先秩序,其思路无非就是政府通过超宽松货币政策,透支全国财力扶助财阀,透过企业对外投资,抢占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重振工业出口国地位,再寄望活血后的日企回馈国民,重回昭和时代的盛世之路。

然而事与愿违,昭和时代已经远去,日本再难复刻冷战时期工业起飞的国内外有利条件。日企虽然获得超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但在产业技术更新和拓展市场方面却差强人意:手机和家电市场先后被韩国、中国超越;高铁海外项目面对中国竞争渐感乏力;电动车在起跑阶段就输给了美、中两国;甚至是相对有优势的晶片及原材料技术,在美日韩同盟紧密合作的旗帜下,也开始被韩国「分享」。

*日本中下层阶级望梅止渴*

由于日企迟迟未能再创「昭和盛世」,依赖企业回馈国民就成了「望梅止渴」的空想。持久的生活压力不见缓解,国民正在失去耐性,2021年菅义伟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强行推动东京奥运举行,引发日本罕见的示威抗议,最终迫使他下台,岸田接任。

岸田此时显然已意识到「安倍经济学」的失利,因此甫执政就提出「新资本主义经济」,呼吁企业「自愿」给员工加薪,增加中产群体份额,提升国民消费力。事实上,植田和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后,一再强调要推进「薪资、物价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和岸田的「新资本主义」思维也是一致的。

然而,无论是岸田作为首相,还是植田作为央行行长,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政策惯性下,对「安倍路线」也只能小修小补,不敢偏离其左右。而中下阶层国民感受到的只是物质不断上升,生活压力百上加斤。岸田上周宣读应对通胀的经济对策后,有民调显示其支持率断崖式暴跌了10.5%。

换言之,岸田任内积极推动之事,但凡扩军、核污水排海,皆非急民之所急。而民众真正关注的经济民生,他恰恰交了白卷。虽然安倍已死于街头刺杀,而岸田及自民党却未能从安倍的影子下走出半步。这个僵局恐怕会给日本国内外带来持续的混乱和冲突:

在国内,安倍去年的遇刺本就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侧写,而岸田民望的断崖式下堕,也进一步说明把财阀利益凌驾于民生之上所引发的社会不满;在国外,日企拓展海外市场失利,将促使自民党更激进地「应对中国」,包括推动各种围堵和排斥中国的军事或经济同盟,在东南亚等地推进反中阵营,为日企进占新兴市场创造空间。

事实上,自民党近年历任首相们无论访问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毫无忌惮地指名道姓要「应对中国」,除为修宪扩军制造理由,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海外市场,日企已经无处不在地遇上了中国。《经济通通讯社评论员范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