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出厂价微跌因国际商品跌价
时间:2023-11-14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谈国论企》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者价格PPI于2023年10月份同比下跌,并创下了13连跌的下行态势,乃受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的国际商品跌价的影响,亦为居民消费价格CPI处低位的其中重要因由,惟相关商品进口保持稳定增长,加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保持温和上升,是为「假通缩」。国际油价去年反覆下调至今续处低位,及以欧美为主的环球经济与市场需求低迷,料中国「假通缩」暂难有改变,挺消费投资内需政策亦不变。

*消费零售稳增及商品在国际低价增进口暂无通缩*

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最新资料,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2023年10月即使保持负增长,但所跌的2.6%,较9月份的2.5%跌幅稍高,但相对于8月的3%、7月份的4.4%、6月份的5.4%和5月份的4.6%等月份的负增长,呈反覆收窄趋向。PPI自2022年10月份跌1.3%至今,创下连续第13个月的负增长,表面看来中国似乎面对「通缩」问题,所言并非如此「简单」,要看实际始能作论,否则有误解误「释」劣效。

我看问题有二:(甲)中国是否有「通缩」,重点有(一)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期保持缓升:于2023年9月份达3.9826万亿元同比增长5.5%,升幅高于8月份和7月份的4.6%和2.5%,足见消费零售三季度基本保持缓升格局,市况未如坊间所言之差。

更重要的是(二)PPI持续处负数,乃受工业生产品购进价格不断下跌影响,此因油气、煤炭等大宗商品进口跌价所致,而相关商品却因低价而加大进口力度,意味进口商审慎乐观看经济前景,特别是零售消费与整体国民经济基本同步温和上升步伐。

从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国际大宗商品跌价仍吸引进口商增购,印证我强调此显经济及消费稳增之说乃实际之语:(i)进口原油于1-10个月达4.73亿吨,因进口价每吨4144.3元下跌14.1%;(ii)成品油输入3884.8万吨飙升53.6%,每吨进口价4094.3元则减20.5%;(iii)煤的入口3.86亿吨增加66.8%,每吨价则为788.8元,下调的幅度为19.4%。由是可见一斑。

再谈(乙)PPI负增长的问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之负增长,乃生产品购进价格保持下跌引发的衍生效应,此数于2023年10月份同比负增长3.7%,与9月份所跌的3.6%相若,乃主要受惠于(一)燃料、动力类产品,购进价格指数于2023年10月份同比减少6.7%,比9月份的7。%跌幅收窄0.4个百分点,使(I)油气续跌价(i)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出厂价格于10月份同比跌1.7%,比9月的3.3%跌幅持续收窄(ii)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是月跌3.8%。由是国际原油价格跌后转稳,纽约期油于2023年11月基本于以每桶价80美元为中轴浮沉,估计PPI购进价格会稳定减慢负数之压。

同样的情况亦之于同属燃料、动力类的(iii)煤炭行业,开采及洗选业产品的出厂价格于2023年10月份同比回跌15.4%,较6月所跌的19.3%明显收窄。

和(II)黑色金属材料生产品购进价格,于2023年10月份跌2.1%,乃于6月跌19.3%以来之跌幅收窄,使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出厂价格于是月份跌10.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产品跌价5.2%。

*一般日用品衣著出厂价升耐用品尚稍跌*

还有(III)有色金属材料类生产品的购进价格是份同比下跌3.7%,比6月份的4.9%跌幅收窄,使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的出厂价跌转缓升0.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出厂价格同比升幅由9月的2.7%扩大至7.6%。

至于(二)高技术、高设备的行业,产品出厂价亦回落,如:(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业出厂价格于2023年10月份的跌幅由上月的2.9%,略高于上月1.7%跌幅,(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交通服务制造业出厂价持平上年,上月升0.1%,(3)汽车制造业出厂稍升1.4%,(4)通用设备制造业出厂价跌2.4%,有利中国经济提质发展。

最重要者,当然为(丙)PPI中的生活资料大项,同样有负增长速度放慢甚至个别项目回复略升趋势:出厂价的分类指数,于2023年10月份同比下跌0.9%,虽比9份同比所跌0.3%高0.6个百分点,但仍属低数负增;其中和耐用消费品分类指数跌2。%;食品分类指数由上月跌0.3%扩为1.2%,因肉禽及鲜菜等价跌所致。

但一般日用品的升0.4%,稍低9月份的0.7%升幅;衣著分类指数升0.4%,二者显然受到PPI跌幅收窄的衍生影响。

相信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于会徐徐收窄负增长幅度,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样处于低水平时有合理的上升,对经济社会有利好的影响。

要指出,以美国为主的政府官员及西方媒体,近期都肆意唱淡中国经济,制造出「新」的一轮「中国危机感」,除了说中国有「走资」等况,近日又掀「通缩」困,都是凭片面「因素」而胡说乱语。我们要客观、理性看问题,下结论要持平,千万不要「语出惊人」,否则对社会、对讲?洈怍峖陪t面影响。《资深财经评论员黎伟成》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