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6+6":生产型服务业"版图"再拓深
时间:2023-11-1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成立十三年的深圳前海,正在谋求建立一个更高端、更国际化的产业版图。

11月9日,前海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会在深圳前海合作区盛大举行,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规划。

在原有的风投创投、天然气贸易、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涉税服务、高端智库六大聚集区基础上,前海合作区正式宣布人工智能、供应链、集成电路、海工装备、航运服务、国际咨询六个新的产业聚集区。

由此,前海“6+6”产业集聚区新空间格局正式公布。前海将加快打造成大湾区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

在去年招商大会上,前海启动了“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招引、培育全球前50、中国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创意、商务、航运、公共服务等8类全球服务商,目前已集聚瑞银、碧辟、德莎等146家。

同日发布的《前海合作区2023年度营商环境蓝皮书》显示,前海整体营商水平优异,深港一体成效明显。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10项效率指标评估中,前海总分接近香港、新加坡水平,已基本实现“前海方案”提出的“营商环境在2025年具备全球竞争力”目标。

“前海本轮加推的六大集聚区,都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福民说。

11月9日,以“投资前海、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23前海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会举行。活动吸引了一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港资企业、央企、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前海,总投资金额超13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会上,前海重磅加推“六大集聚区”,在原基础上形成“6+6”产业集聚区新空间格局,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发展。

前海产业版图1.0版本,即第一次提出“六大集聚区”至今,时间不过一年出头,前海产业版图2.0版本迅即落地。

产业聚集是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前海产业版图1.0落地效果十分明显。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发展,目前,在前海合作区内,六大集聚区成效初显。风投创投集聚区引进140家风投创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1800亿元;融资租赁集聚区引进租赁企业1485家,行业规模1744亿元;跨境电商集聚区引进119家跨境电商企业,1-10月进出口额394亿元、增长31%;天然气贸易集聚区引进58家龙头企业,1-10月贸易额183亿元、增长54%,近期升级为大宗商品贸易集聚区;涉税服务集聚区引进22家全国百强机构,近期升级为财税服务集聚区。

此次前海加推六大产业集聚区,在未来产业和高端产业上进一步加大投入。

据了解,人工智能集聚区将促进人工智能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育通用大模型、智能算力芯片等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供应链集聚区则支持供应链企业设立总部机构、代表机构,构建前店后仓、线上线下、金融科技、畅达全球的商贸“生态链”。

集成电路集聚区依托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中心,打造集成电路集散中心,同时聚焦芯片设计,集聚高端芯片设计、创新平台。

海工装备集聚区聚焦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将引进涉海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基地、分支机构,集聚海洋高端智能设备、工程装备等企业。

航运服务集聚区聚力发展港口运营、船舶运输等运输及配套服务,不断扩大船舶租赁、汽车海运出口等业务。

“前海通过集聚区建设加推产业发展,有两大好处。”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福民表示,一是,集聚区可以为产业集群内企业高效解决发展难题提供重要保障,二是,集聚区带来的客户和潜在客户集聚,将为产业发展带来虹吸效应,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结合前海现状来看,一方面,前海在产业集聚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正形成先发力量助力“6+6”产业集群新空间格局形成。另一方面,前海也正在不断加码,通过人才集聚、成本优势、创新网络方面等集聚要素建设,为前海“6+6”产业集聚区空间新格局建设不断提速。

具体来看,本次新推出的六大集聚区在前海均非一张白纸,已有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在此聚集。

未来制造业方面,人工智能产业已集聚商汤科技、思谋科技、海柔创新等龙头企业;集成电路已经集聚中微半导体、精测电子等企业;海工装备已集聚招商工业、中集海工等头部企业。

高端服务业方面,供应链产业有比亚迪供应链、马士基供应链、中免供应链等企业;国际咨询产业已集聚麦肯锡、波士顿、安永、毕马威等头部咨询公司;航运服务已经集聚了中远系、招商系、华光船务、海昌华海等重点企业。

每年1亿元奖励吸引企业、人才集聚

对于产业集聚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曾表示,为形成产业集聚,较大的市场规模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这其中,需要外部经济投入三个方面,即专业技术的劳动者、专业化的投入和服务、知识和信息的流动。

成立十三年的深圳前海,生产型服务业基础雄厚,未来前海又将如何推动“6+6”产业进一步聚集?

前海此次宣布,正式发起“全球科学家学术休假计划”。名字虽是“休假计划”,但意图却是搭建一个全球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

据介绍,“全球科学家学术休假计划”主要瞄准全球和国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