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宏观经济情况
就外部经济而言,对国外银行业风险传染和经济硬着陆的担心在慢慢淡化,经济总体走稳,没有出现明显下行,大宗商品价格还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减小,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地方出现罢工,很多地方的民众对生活成本的抱怨在增加、对工资上涨的要求在提高,所以工资上涨压力很大。通胀压力还在,货币相对紧缩的整体环境还会持续。
就内部环境而言:
财政方面,1-8月累计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加3.8%,政府基金支出同比减少21.7%,这两者之和为广义政策支出,其同比增速为-4%,远低于名义GDP增长速度,说明政府广义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对总支出形成了拖累。年初两会对全年广义政策支出目标为6%,现在前八个月的数据和目标之间存在差距。货币方面,今年以来真实利率呈现比较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社融增速放在过去二十年来看在较低水平,整体融资需求偏弱,通胀也处在较低位置。消费方面,消费者支出倾向(给定收入下消费支出的比例)提高,消费也是今年经济恢复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从消费结构上看,制造业商品包括电子产品的消费偏弱,服务类消费的恢复情况稍好一些。加总来看,消费有所恢复,但距离合理或者潜在消费水平还有明显差距。投资方面,三季度末投资进一步下滑,主要受到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拖累,基建投资之中下降速度较快的是城市公共设施投资,这与地方政府收入下降有关。出口方面,虽然出口总额的名义值还是负增长,但是出口数量在三季度已经恢复了正增长。
企业盈利方面,企业营收缺乏增长,盈利负增长幅度收窄,库存比仍在放大。
总的来说,经济正在复苏,但是复苏力度较弱,尤其是相较于潜在产出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前三季度累计GDP增速为5.2%,核心CPI增速为0.7%。如果核心CPI能够提高到2%,那么根据过去的价格产出弹性关系,实际GDP应该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两个百分点,名义GDP应该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近四个百分点,这样的经济增速是一个更加合理、贴近潜在产出的水平。现在大家对于经济恢复的体感问题主要源于名义GDP增速较低。
未来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未来风险主要在于:一是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尚未恢复,需警惕头部企业再度暴雷的风险,这是目前最突出的风险。二是需警惕房地产企业表现可能再度拖累四季度土地收入,地方政府支出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进一步拉低广义财政支出,进而影响总需求。三是需警惕广义信贷和总需求陷入减速的恶性循环的可能性,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互相关联,居民、企业和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放慢,互相之间可能强化,一旦形成恶性循环或为经济带来下降压力。四是需警惕新的地缘政治冲突,比如巴以冲突,虽然目前来看影响不会很大,但也需要关注。政策应对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增加公共投资支出。最近几个季度,宏观经济短期内面临的主要矛盾还是需求不足,缓解需求不足主要从政府做起,增加公共投资支出,至少完成年初制定的6%的预算支出目标。
二是降低政策利率,引导真实利率下行。让私人部门重启活力最核心的是降低真实利率,在真实利率快速攀升的环境下,市场难以自发形成贷款需求。
三是稳定房地产市场。需要供求两端同时发力,需求端可以取消各种限购措施、降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提供新市民购房和购买首套房优惠措施。供给端的措施有加快房企资产重组,为房企现金流融资增信等。
居民消费的基本事实
从增速来看,过去的消费增速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2011年,消费处于高增长阶段,实际增速达到了10.5%。这个期间正好处于中国工业化的高峰期,即经济高增长,收入高增长,消费也是高增长。这个期间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有所下降,消费本身是在高增长,只不过增速没有收入增长那么快。第二阶段是2012-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工业化的高峰期过去,整个经济结构进行一些转型,这个阶段的消费增速为8.4%,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消费占比有所提升。第三阶段是2020-2022年,消费增速下降了一半,为3.1%。从结构上看,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这是经济学中的恩格尔效应:在工业化高峰期,消费高增长的时候,人们的消费主要在于制造业产品,比如家电、服装,这些品类的消费支出增速更快;但是2012年以后的十年,当人们想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制造业商品了,而是会把更多的钱用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居住方面,对衣着食品以及家用电器等的消费反而排在靠后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消费升级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发生在中国,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过去二十多年经济学界一直在讨论中国消费力偏低、消费速度偏慢等问题,倾向于认为消费不够充分是因为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和医疗公平等。有观点提出,如果一些长期结构性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够改善的话,可以更好地提升消费。
但是,即使在长期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数据也还表现不错,增速能够保持在8%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