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居民消费的若干思考 | 把脉中国经济
时间:2023-11-0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更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自2022年底开始,随着疫情防控方案的大幅度优化调整,各行各业的运行与人们的工作生活都逐渐重回正轨。而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趋于饱和的大背景下,消费被重新寄予厚望,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反复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经历了今年年初短暂的“报复性消费”之后,消费市场的走向似乎并不如各方预期地那般顺利,4月份以来,社零增速又陷入低迷,同时CPI、PPI等数据表现亦是不尽人意,CPI当月同比甚至一度为负值(7月CPI同比-0.3%)。不过,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以及经济形势的回暖之下,8月份开始,国内消费市场已出现显著回暖迹象,各方面数据均有向好表现。总而言之,居民消费整体上处在持续复苏的大趋势上,但过程相对曲折且斜率偏缓,较疫情前的2019年有一定差距,也稍低于2021年。

另有一些证据也可以佐证当前居民消费需求的偏弱。比如今年五一、端午、国庆小长假,全国国内出游人次同比明显大增,规模甚至超过了2019年,但在人均消费支出方卖弄,复苏力度远远不及出游人次。以国庆假期为例,其间国内出游人次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仅增长1.5%。

为什么居民消费复苏进程不及预期般顺利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叠加此前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虽然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之后,各行各业运行重回正轨,国民经济持续回暖,但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未能得到实质性修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5%,较2022年全年的5.0%有了显著改善,但依然低于2021年全年的9.1%以及2019年全年的8.9%。绝对收入水平层面,如果沿着2013-2019年上半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路径线性外推,可以发现,疫情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确有放缓之势。这与经济修复动能偏弱、地产链与出口不景气、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有关。考虑到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速的放缓将不可避免地掣肘居民部门消费的扩大。

2013-2023年H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第二,居民消费信心仍在修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表明,自2022年初开始居民消费信心步入下行通道,2023年一季度前后经历过短暂反弹,随后再次陷入低迷,同时消费者就业信心指数、消费者收入信心指数、消费者消费意愿信心指数方面也表现出类似趋势。

之所以居民消费信心持续低迷,除了收入增速放缓之外,还与三点因素有关:

第一,就业。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是老百姓的财富之源,只有工作稳定,人们的收入来源才能稳定,也才会更有动力去开展各项经济生产活动或者去通过消费来享受生活。自2021年年底开始,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就大体呈现出逐月升高的态势,其中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接近7%,显著高于疫情之前,侧面凸显出就业形势之严峻。这背后是不少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及对于未来预期的偏谨慎,致使避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花销则更加倾向于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不过,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经济持续恢复的影响下,近两个月失业率已有回落态势。

第二,居民杠杆率。自疫情发生以来,居民杠杆率始终居高不下,甚至节节攀升。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统计,从2020年一季度到2023年二季度,居民杠杆率由58%升至63.5%,反映出人们的整体负债程度并未得到显著缓解。叠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难免被进一步挤压。

第三,财富效应。近两年,居民的财富效应明显受到抑制。房地产方面,当前房地产占中国居民资产的比重超六成,从数据上看,2021年下半年以来,城市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下降了约8%。金融资产方面,2022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股债双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A股表现也不佳,各大主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很多普通投资者蒙受了较大损失。财富效应的弱化,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消费意愿的恢复与消费市场的增长。

总而言之,三年疫情造成了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损,“疤痕效应”的影响犹存。虽然当前国民经济运行逐步重回正轨,但资产负债表修复仍需要时间,并且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消费更趋于谨慎。

不过,随着后续政策支持的深入,以及经济活跃度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有望保持回暖态势,而相关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