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解读11月2日美联储利率决议发布会
时间:2023-11-0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9月份美联储经济预测点阵图显示货币政策委员们认为年内还有一次加息,究竟是11月还是12月加息是个悬念。本次会前美国核心PCE在3.7%,经济强韧,第三季度GDP增速达到4.9%,但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维持利率不变保持在5.25%~5.50%,这符合他自己反复强调的“谨慎行事”。

在政策声明中,美联储首次强调金融条件收紧比如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将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令人遐想这是否意味着升息周期结束了。同时美国经济为什么能持续保持强韧,居民消费能否扛住高利率压力,之前专家们预言的衰退尚未出现,它是否仅仅是个迟到?

记者提问不再只盯着利率政策路径,那里只有令人生厌的陈词滥调,一些新问题冒头了。

长期利率与金融条件

关于长期国债收益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放在大背景下来看,目前通胀回落但仍高于目标,劳动力市场逐渐平衡但仍很紧张,虽然预测放缓但目前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我们决心要把货币政策设定在能把通胀压到2%的足够限制性水平,目前利率水平是否已经足够我们信心不足。金融条件收紧包括长期收益率上升,也有美元汇率、股票价格下跌等的作用。金融条件收紧会影响货币政策但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收紧不是指上下波动而必须是持续的而且程度足够。第二,长期国债收益率不是对货币政策预期的反应比如不升息就回落那种,它要使居民和企业借贷成本上升对经济活动产生压制,比如住房贷款利率到8%让人难以承受放弃购房。我们目前既没信心说利率已经足够限制性也没信心说它没有。今后会议就是要决定还需要多少额外政策行动来把通胀压到2%。

美联储没有预计经济衰退,当前经济表现看不出衰退前景。金融条件收紧换算加息效果很难做到,因为不知道收紧会持续多久而且各种消息影响它上下波动,试图精准估算很快会出洋相。我们只知道金融条件的确收紧了,这从居民和企业借贷成本上能反映出来,但我们不知道它会持续多久或如何换算成加息效果。货币政策就是通过金融条件产生效果而且有长短不一的时滞。升息效果已经在住房市场中反映出来,调研发现人们觉得现在利率很高不适合买房或者购买耐用商品。经济韧性让人意外,原因莫衷一是。美联储就是要接受经济现实,同时努力实现就业最大化以及物价稳定。

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的原因有很多,量化紧缩(QT)是其中一项,但那只是很小的因素。货币委员会不考虑改变收缩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节奏,目前银行准备金有3.3万亿美元,不必担心短缺。

零度点评:如果说一年前美联储连续75个基点的升息节奏令人窒息,那么过去几个月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飙升到5%就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摩根大通CEO吉米·戴蒙也蹭热度说长期利率可能达到7%。这次美联储单独提及长期利率不光因为它是全球资产估值锚点,从明确提出“两个条件”来看,鲍威尔对它更是寄予厚望。金融条件必须让经济活动参与者长期支付高资金成本来降低经济增速,这是鲍威尔之前反复表达“更高和更长期”利率目标的完整阐释。收益率曲线的长端明显升高后,短端政策利率稍微放松,既让收益率曲线恢复正常形状又让经济系统感受到实际借贷利率的压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鲍威尔对金融市场提出殷切期望后,市场长期利率下跌了,它仿佛在说,老鲍你不想承担造成经济衰退的责任,我也不想啊!

货币政策与路径

12月利率政策尚未决定,到那时还会看到两份通胀报告,两份劳动力市场报告,更多经济数据,而且广泛金融市场会发生变化,世界形势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决策参考。关于在一两次停止加息之后重新升息会很困难,这种说法不成立。我们每次都根据当时情况来做出合适决定。

利率决策要观察整体经济图像才能决定,比如通胀走向是否趋向目标,劳动力市场是否继续冷却恢复平衡,关注经济增长因为它影响美联储两项工作目标,还要关注金融市场情况等。如果这些因素让我们判断需要升息,那我们就会升息。目前委员会没考虑也没讨论降息,眼前首要问题是确认利率是否已经达到能把通胀压到2%的足够限制性水平,下一个问题是利率要在该水平保持多久,答案是要一直保持到我们相信通胀会持续回落到2%的时候。目前我们不考虑降息,因为我们要尽量把第一个问题回答好。

委员会的正式表述是我们将决定合适的额外政策加固来把通胀压低到2%,我不想把这句话称为“升息偏好”,但我们的问题的确是“还需要升息吗?”在9月我们预测年内还有一次升息,到12月份会有新的预测。

经济预测点阵图是个时点图像,每人根据自己的经济预测写下对货币政策的想法。原则上如果情况发生变化预测就会跟着改变,它不是集体同意的行动计划。点阵图有效性在两次会议相隔大约三个月时间里会逐渐失效。在此期间我们会更新自己的经济预测,但不会正式更新点阵图,公布它是为了透明地让大家明白我们对各种因素的思考过程。

对于经济增长我们希望看到它“低于增长潜力”,最近一两年里增长潜力短暂上升超过了长期增长趋势。长期趋势估计是在2%上下。目前就业参与度和移民数量都有改善,劳动力市场运作改善,供应链和物资短缺逐步恢复,这些改善造成经济恢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