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时间:2023-11-0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长三角形成人才一体化发展雏形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各项人才一体化探索正蹄疾步稳地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正在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发展。根据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以下简称《人才一体化指数》),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叠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综合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指数综合得分从1.059提升至1.961,特别是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一体化背景下人才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人才高质量集聚和高效流动效果显现,为区域人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集聚力持续增强,上海大都市圈一流人才蓄水池功能逐渐显现。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质量人才集聚的引领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引领下,长三角正在成为强劲活跃的世界级增长极,作为长三角的关键战略节点,示范区具有较好的人才集聚基础,人才集聚力总体呈现稳定增强的发展趋势,区域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人才集聚力指标得分从2015年的0.124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0.248,人才资源总量稳步提升,人才队伍结构逐渐优化,人才基础和人才水平二级指标同步优化。

经济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生态吸引力同步提升,全国产才协同发展新高地逐步形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是构建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和协同支撑的重要路径。长三角区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才、资本、教育、科技等要素资源和职业发展机会,示范区科技创新优势及产业链优势相对明显,是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的关键支撑,同时也为构建高水平人才生态奠定了基础。《人才一体化指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1年间示范区经济支撑力指标得分从0.138增长至0.246,创新驱动力指标得分从0.154持续上升至0.301,环境吸引力指标得分从2015年的0.225上升至0.423,三项指标均稳步提升。

协同共治力显著增强,长三角城市群人才管理和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功能凸显。示范区通过人才共同治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破区域之间的各种行政壁垒,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和流动。从协同共治力来看,示范区自2019年成立后,区域协同共治力得到明显提升,《人才一体化指数》从开放流动、合作共享、开发共建和服务共享四个角度对示范区人才协同共治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分从2015年的0.386上升至2021年的0.771,开发共建和服务共享二级指标得分明显拉动了协同共治力得分的提升。示范区积极发挥“试验田”作用,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制定发布了长三角和全国首部区域性人才发展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行人才资质互认共享,探索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渐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并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促进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政策、新制度、新举措和新机制。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仍存在障碍

从《人才一体化指数》各项指标横向比较来看,由于一体化示范区两区一县的经济发达程度、产业结构、事业机会、生活环境、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区域内仍然存在人才集聚力呈现非均衡性、人才需求同质化、人才政策协同度不高等问题,也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存在障碍和不足。

跨区域产才协同水平有待提升。从人才链来看,当前地区间人才需求呈现同质化问题,特别是在重点产业和领域人才需求存在重叠和竞争,人才治理在资格资质、评价标准、政策、载体、存档和信息等方面存在孤岛,加剧了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各地在人才奖励政策和奖励机制上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导致区域内人才政策的兼容性不强,在资金上不断加码的引才政策导致了引才资源的浪费。

人才流动壁垒分割了人才市场。当前长三角还未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对人才要素资源并未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虽然一体化示范区对促进高端人才跨区域流动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尝试,但是范围有限,且长三角区域间各类人才的标准划分方法不统一,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人才互认上的困难,也是未来进一步实施一体化的身份认证、人才积分、人才补贴等政策的主要障碍。

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示范效应有待扩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突破性的探索和创新,并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出台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0条示范区人才建设的支持政策,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人才双聘制度、评定示范区太浦英才等一系列内容。但是当前一体化示范区范围仅包含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和嘉兴市嘉善县,一系列新政策、新制度和新机制体系的作用和辐射范围有限,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甚至是更大范围的人才治理中的示范效应还有待提升。

对策建议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