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恢复步伐加快 新动能持续集聚增强 --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时间:2023-11-02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中国经济回升提速、生机盎然,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也让全球商界看到广阔机遇。

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

第一,我国宏观经济迈向扩张性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13027亿元,同比增长5.2%。GDP增速与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潜在增长率基本相当,保持这一水平到2035年将能够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

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今年以来,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2万亿元,同比增长6.8%。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4.8%,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

第三,物价处于筑底企稳态势。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2%,同比持平,前三季度平均同比上涨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三个月降幅收窄,说明国内总需求稳中向好。

第四,工业生产继续恢复。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股份制企业增长4.8%;私营企业增长2.3%。

第五,服务业恢复速度超出预期。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4%、12.1%、9.5%、7.5%、7.0%。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比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第六,经济风险降低。9月社会融资规模放量增长,进一步巩固经济复苏态势。居民中长期贷款多增,在一系列稳定房地产的优化政策影响下,居民融资需求修复。房地产政策利好效果初显,居民购房信心边际修复叠加开发商推盘力度加大,9月以来楼市成交有所改善。

经济新动能不断聚集增强

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韧性与广大经营主体信心逐渐恢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贸易新动能不断涌现密不可分。

第一,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逐渐恢复。一方面,就业形势好转,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得到改善,就业和收入的好转,最终体现在消费行为上。暑期、中秋、国庆假期,无论是出行人数、旅游消费还是住宿、餐饮收入数据,都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说明中国经济的活跃度提升,也彰显了市场消费的潜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企业信心和利润均增长。9月份全国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0.2%,重回景气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研究表明,除了房地产之外,中国的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信心都在上涨。1至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显示外资来华势头不减,跨国公司仍看好在华投资前景。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逐渐收窄。

第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长周期,在技术创新、数字化、绿色化等领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前不久,中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关键是要依靠创新驱动。中国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努力向智能制造迈进。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打破技术壁垒。这些努力为中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多发展机遇。

第三,外贸新动能不断涌现。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规模扩张和深度应用阶段,其应用领域由生产研发向供应链协同、绿色低碳方向延伸。其中,中国的智能绿色汽车产业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41.7%,保持高速增长。跨境电商也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依然是外贸增长的主引擎。此外,我国不断扩大制度型开放,有效提高资源跨境配置效率。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占中国外贸规模的比重为46.5%。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来源地。随着这些地区的收入增长和产业升级,双方的贸易总量将持续扩大、贸易产品结构将不断提升。

进一步优化宏观政策体系

三季度中国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总体回升的态势,经营主体逐渐走出预期低谷,消费者消费信心和企业家投资信心逐渐恢复。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通胀严重,内部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没有根本缓解,亟须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等宏观政策体系,巩固经济向好基础。

第一,加大稳增长力度,稳定社会各界信心和预期。当前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经济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