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四季度,稳增长政策正在不断加码,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及明年经济良好开局蓄力。
日前,国家发改委召开部分地方经济形势座谈会,明确统筹衔接做好今明两年重点工作,扩内需、强实体,防风险、保民生。商务部透露,正在推动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促进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消费以及近日出台的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0000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释放了稳增长的强烈信号。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日前相继明确了下阶段稳投资重点工作。随着稳投资政策持续加码、前期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概率将回升。
为配合国债增发,货币政策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力。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若1万亿特别国债以市场化方式发行,货币政策或需在总量操作上予以配合。为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有必要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考虑适时适度“降准”。货币政策也有必要推动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不排除在适当时点“降息”配合财政发力的可能性,这也有助于缓解公共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潜在挤出效应。
促消费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力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日前主持召开部分地方经济形势座谈会,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贵州、陕西等地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听取了解各地经济形势、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明年全国经济工作的建议。
郑栅洁指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也要清醒看待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统筹衔接做好今明两年重点工作,早谋划、抓落实,扩内需、强实体,防风险、保民生,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3%。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态势更趋明显,但经济运行中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内部需求依然不足的矛盾仍旧存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三季度各项数据表明经济正在边际改善,持续复苏的一些支撑力量开始抬头,特别是新的力量开始集聚,预示着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他认为,从经济复苏力量来看,一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触底,未来回升力量或将加速恢复,二是随着地方债的全面落地以及一揽子化债方案的逐渐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会回归。叠加前期一系列政策的效果,四季度经济将会呈现持续回稳的态势,预计环比增速也会进一步提升至接近2%的水平。
消费依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8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呈现持续恢复态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万亿元,同比增长6.8%。2023年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4.8%。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实现年度宏观经济目标应该不太困难。但在经济增长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最终消费贡献GDP增长80%甚至90%以上的状态很难持续,特别是疫情后具有超调性质的服务消费扩张及其引领的消费增长,以及资产负债表尚未充分修复情况下的消费倾向显著提升,可持续性都存疑。
促消费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力。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近日表示,步入四季度,商务部将按照“消费提振年”总体安排,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加快推动促进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消费以及近日出台的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朱光耀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正在推动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从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消费场景、培育发展动能、弘扬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6.4%,较去年同期的64.7%有较大回升。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认为,消费复苏的后劲主要来自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实体产业加速复苏,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感受和对收入继续增长的未来预期。这些都将有效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从而带动四季度消费市场进一步回暖,进而拉动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四季度投资增速有望回升
中央财政决定在今年四季度增加发行的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这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增发的1万亿国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