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遇"国庆 超长假期中谁是"显眼包"
时间:2023-10-09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之声(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假日消费:“创新”与“特色”成关键词

黄金周结束,一组组数据彰显着持续上涨的消费热情和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

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前7天,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长94.7%,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64%。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秋国庆出游报告》显示,长假期间,抖音网友发布吃喝玩乐内容超5700万,抖音酒旅订单量同比增长9倍。

“双节期间,各种多元消费场景的活跃度提升,国内消费回升态势明显,消费端整体上热点多、亮点多。”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黄金周消费数据喜人,是消费潜力释放的表现,也是国家拉动消费政策发挥作用的表现,展示了国内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进一步提振了消费信心。

假期是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试水”的重要时间节点。过去一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紧随政策要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消费供给,在双节期间取得良好效果。

在杭州,武林银泰百货的亚运互动祝福墙每天吸引一轮又一轮消费者前来互动拍照;在成都,高新区铁像寺水街的三星堆数字城市展令参观者欣喜不已;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沉浸式中秋国庆夜游文化活动为人们带来如梦似幻的体验;在上海,龙华会深度挖掘“龙华妙会”IP,人气满满;在南京,以“夜泊金陵,万物鼎新”为主题的笪桥灯市聚焦夜经济,吸引大家前来打卡。

“双节期间,‘创新’在拉动消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避免审美疲劳,有利于吸引回头客。”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双节假期较长,为人们尝试新事物创造了条件,激发消费兴趣。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创新也发生在“宅经济”领域。部分人群没有选择外出,而是宅在家中,通过线上平台提供的服务进行虚拟旅游,是一种便利又有趣的消费选择。

双节期间,旅游消费强势复苏。《2023年中秋国庆微信数据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3年双节期间旅游消费较去年国庆假期增长84%,超20个城市涨幅翻倍。根据《报告》,在双节期间全国旅游消费增幅前十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占据8席,涨幅均超过145%;其中,拉萨独占鳌头,相比2022年国庆假期,涨幅超过300%,增幅最高;吐鲁番、日喀则、石河子紧随其后,同比涨幅达到180%至230%。

上述“旅游显眼包”城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双节期间主打“特色”旅游。例如,拉萨的自然风光和非遗文化、吐鲁番的沙漠奇景等。

国内旅游:8.26亿人次保持常态化稳健增长态势

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出行人次以及旅游收入同比高速增长,较2019年亦有所提高。

多位上市旅企从业者认为,今年假期的行业表现符合预期,预计未来国内旅游业将从今年上半年的“爆发期”回归至常态化运行轨道,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旅部数据显示,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从出行人次来看,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较2019年增长4.1%,增速低于今年“五一”假期以及端午假期。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2023年端午节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2.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

从收入情况来看,按可比口径,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收入较2019年增长1.5%,高于今年“五一”假期以及端午假期增速。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端午节假期期间,国内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9%。

中国银河证券披露的研报认为,此次双节假期旅游人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国内旅游市场已恢复常态。

谈及中秋国庆假期旅游业的表现,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晓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符合预期”,预计未来国内旅游市场仍将保持常态化稳健增长态势。从收入情况来看,近几年,旅游业在景气度下降期间持续修炼内功,提升服务质量,丰富产品内容。国内旅游收入的提升是消费者出行需求增加以及行业产品质量提升等多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

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常态化发展,也意味着旅企业绩修复的确定性持续增强。

“我们抱有积极预期,认为行业发展向好,出行需求强烈,利好公司业绩。”徐晓磊告诉记者,同时中青旅也会更积极主动应对行业环境出现的变化,聚焦主业,提升核心能力。

谈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徐晓磊认为,行业发展不能寄望于爆发式增长红利,紧跟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未来行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