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慎思:聊聊辜朝明的大衰退和许小年的小短文
时间:2023-10-09 00:00:00来自:格隆汇字号:T  T

话说之前我也认真读了辜朝明先生的《大衰退》,记得在出差的高铁上就翻了好多遍,现在他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解释早已成为了网红词。

不过这本书读下来,当时就感觉他所谓的大衰退根源只是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未免没有触及本质。而辜先生极力主张通过政府开支刺激需求来结束衰退的方式,感觉只能是熨平褶皱和安抚伤痕,并不是治本之策,好像是给衰老之躯或者癌症之躯打镇痛剂和营养液,甚至可能会是饮鸩止渴。而很多人抓住这套理论为某些操作找合理借口,更是让我感到万般惊讶。

最近我看到许小年教授回应《大衰退》的一篇小短文,读来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许教授讲出了大衰退另一种真实,犀利地说出了我之前读书比较模糊的想法。感觉对应许教授的小短文,才能看清很多事情的本质。

正好最近去了一趟东北,开会讨论、和政府沟通、和企业家交流,并且到处走了走,再对照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的现状,真的是对经济停滞、负债高企、社会僵化、创新缺乏、投资畸形、老龄社会有了更深的感觉。

优秀的民族,要将人类走过的路,都当做自己走过的路;伟大的国家,要努力将他人的经验教训,都当做自己的经验教训。

我们是要承认,《大衰退》里面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成为网红词确实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债务状况的警觉。确实,如果忽视增长的源泉和增长的代价,把宏观政策被当作唯一的增长动能,把繁荣背后的债务连同可能的严重后果一起无视,风险积累,后果确实会非常严重。咱们中国这些年也一直反复提“去杠杆”,何等的清醒和英明。

许小年教授指出,辜先生的思路和结论确实还是没有跳出凯恩斯对30年代大萧条的研究。细想起来,辜先生确实只是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逻辑更好地解释了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企业的短期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成负债最小化确实产生了我们熟知的结果。从理论框架上看,许教授的观点确实没错。

很多阴谋论者和大部分普通人都认为,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是因为美国施展阴谋,故意出手,通过1985年的“广场协议”让日元迅速升值,打压了日本出口引发。许教授也分析了,其实85年之后,日本还在刺激经济,大量投放货币,降低利率,股市和资产价格飞涨。

其实,日本政府这些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而非汇率才是制造泡沫的元凶。不信你看,同样在广场协议上签字的西德虽然也经历了本币对美元的大幅升值,由于执行了相对谨慎的货币政策,从而避免了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

早在85年之前,日本经济便显露出增长乏力的迹象,80年代日本GDP增速已经明显趋缓。而增长放缓的根本性原因是日本经济当时正在进入一个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不再是增长的强大引擎,新阶段的增长靠技术进步推动,而非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拉动了。

其实说到底,当时日本进入衰退的根本性原因还是资产经营效率过低。日式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是政府引导、主银行制、交叉持股和终身雇佣制,集体主义色彩浓厚,这个体系的优势在于资源动员能力。

日本起飞需要两个条件,二战之后正好都得到了满足。第一个条件是,市场空间大,可以大规模生产不用担心产能过剩。正好日本战后百废待兴,加上海外需求强烈,美国也开放了市场,完美满足。第二个条件是,能够以低成本获取先进技术。这个又赶上美国出于冷战抗衡苏联的需要,对日本开放技术转移,同样完美满足。

而中国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改天换地,也有类似之处。但是与之相对,这种靠投资驱动经济的方式,在远处也有两片潜在的阴云,那就是:国内外市场饱和,以及领先国家限制技术输出!

世上没有“既能”“又能”的完美方案,长于资源整合的体系,在创新方面就会存在短板。日本企业崇尚精益求精,有工匠精神,在低风险的渐进式创新上也很厉害,又有大规模生产和成本低的优势。但是无奈的是,日本创新的短板让其虽然坐拥优秀的基础,还是错过了几十年前开启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颠覆式创新浪潮。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看看我们熟知的通信设备、存储行业、相机行业、随身听、游戏行业等,一个又一个日本走错或者错过的科技领域真的不胜枚举。日本一个又一个领先全球的行业被颠覆,落后了,甚至完全消失了。每一个细分行业展开都是一个波澜壮阔,但是日本看来扼腕叹息的故事。

而日本历来就不是颠覆式创新的策源地,压制创新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政府官僚机构主导的产业政策、过度监管和保护落后的传统、年功序列制产生的僵化、终身雇佣制导致的低效、对大公司的政策倾斜和保护、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国民意识的保守等等。

这些是日本的特点,植根于日本传统和国民心里。真的要改变,确实会患得患失;真的想改变,确实是难上加难。虽然日本也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但是面对千年已降、本就如此的日本社会,这些日本的改革者不知道该努力还是该放弃,不知道该乐观还是该看开。

总之,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和日本体系的强项是已有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大规模生产,而相对短板就是原发创新或颠覆式创新。随着美国的谷歌、苹果、特斯拉等科技公司兴起,日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