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管巨头为何选择这里|上海自贸区十周年
时间:2023-09-28 00:00:00来自:国际金融报字号:T  T

201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诞生,我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也如期落地。

今年,上海自贸区迎来十周年。十年间,我国自贸区建设布局逐渐完善,已形成拥有21个自贸区及海南自贸港的自贸区体系,为我国深化市场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注入了新动能。

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金融改革开放排头兵”,持续推动金融领域首创性、引领性开放项目落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上海经验”。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也赋予了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特殊意义。

过去十年,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也吸引了全球资管机构前来布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管巨头抢滩自贸区

十年间,我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完成7次“瘦身”,特别管理措施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至27项。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施行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其中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2020年4月1日,证监会发布取消国内基金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当天,贝莱德与路博迈两家国际资管巨头便一并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的审批申请。

4个月后,贝莱德基金正式获批设立,拿下我国境内首张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牌照。随后,路博迈基金和富达基金也相继展业,落户上海自贸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

国际资管巨头为何选择落户上海自贸区?

路博迈基金方面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2016年,路博迈计划设立全资投资管理子公司,首选在上海注册,得到了浦东新区和自贸区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并于2017年登记成为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并顺利展业。在放开公募基金持股限制后,集团在第一时间依然选择在上海浦东自贸区落地,设立外商独资公募管理基金公司。

谈及在上海自贸区展业的感受,路博迈基金表示,被核准筹建后,疫情期间得到浦东新区和自贸区政府关怀与支持,完成了场检等一系列工作,得以顺利展业。上海一直走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前列,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路博迈基金立足上海,受到政策鼓舞,会一直积极践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把全球优秀策略带给中国投资者。

随着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市场。

2023年8月,第9家外商独资公募安联基金获批,注册地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成为第一家注册在临港新片区的外资独资公募基金。

相互赋能推动创新

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吸引着全球资管机构聚集,也助力上海成为私募基金新高地。

2023年2月,掌管超过8000亿美元的全球私募巨头汉领资本上海办公室正式落地上海自贸区。

汉领资本亚太投资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夏明晨在参加9月20日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主题论坛时表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私募市场。上海办公室的成立将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进一步促进汉领资本中国业务的发展。

2022年5月,汉领资本宣布获得上海QFLP试点资格,成为上海市第一家通过QFLP设立的S基金(二手份额转让基金)。

“有了QFLP试点资质,就可以把我们海外的美元换成人民币,直接投到人民币市场,这样就不会受到外汇管制的限制。除了利用QFLP试点资质进行人民币基金的投资外,后续还将进行基金管理人的登记,完成后可向境内投资人募资设立人民币基金。”夏明晨表示。

在卓佳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海亮看来,上海自贸区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放宽投资准入门槛、拓宽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渠道、审批流程快捷化、资本跨境流通便利化、良好的配套设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拓宽了退出途径。

上海自贸区与外资资管机构之间相互赋能,不仅推动了自贸区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也提高了我国资管行业的竞争力。

“自贸区提供了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和便利的营商条件,吸引了大量外资资管机构入驻,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外资资管机构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经验和管理理念,推动了自贸区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变革。另外,自贸区与外资资管机构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技术和人才的交流,提高了我国资管行业的竞争力。”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记者指出。

扬帆启航新征程

上海自贸区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更多国际金融巨头跑步入场,也印证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新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自贸建设鼓点愈劲,风帆已满,金融制度创新和改革的新征程启航。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在9月15日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紧紧围绕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继续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可兑换改革,指导并推动银行用好自由贸易账户等特色金融服务,加快场景融合,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加大临港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