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中秋、国庆双节连休8天的“超级黄金周”即将开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超级黄金周”的八天时间里,平均每天都会有超过1亿人次出游,可以说人人都是游客,处处都是风景,这次国庆黄金周将是史上热度最高的一次。
今年的“超级黄金周”,旅游市场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多、高、长。
多是指订单多,消费者出游需求最近一路上扬。根据某在线旅行平台发布的报告,截至9月13日,国内游产品预订量比去年增长近6倍,出境游预订量比去年增长超20倍。
高是指品质高。今年国庆假期,定制游、品质游受到追捧。平台数据显示,该平台定制产品出游人次比2019年增长93%;用户在今年双节假期更加注重品质化住宿体验,住得好成为关键词。
远是指距离长。数据显示,今年长线出游备受人们喜爱,占比近六成。出游产品平均时长在5天以上。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上新”了不少引导鼓励文旅行业复苏,健康持续发展的举措。
各地各部门不断丰富和创新文旅供给,推出多个新线路和新玩法。这些供给的“新”,对接了文旅业的消费预期,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趋势。
例如,杭州就借助亚运会契机,把文旅融合“玩”出了新高度。杭州市发布了“看亚运·游杭州”城市观光全球见面礼,还发布了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9月以来,杭州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5倍。
这也启示各地和各经营主体,要继续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不断“上新”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最近,一些旅游旺季“综合症”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个别热门景点附近的酒店价格上涨了3倍以上,酒店民宿毁约现象也开始“露头”。
客观来说,黄金周作为社会出游意愿集中释放的窗口,一些领域的商品或服务消费价格有所上升,是一种正常的市场信号。但是,正常的市场规律与欺客、宰客、毁约等做法,不能划等号。相关部门应该提前加强引导,并强化监管、执法,不断提升游客旅游的获得感。
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奠定了全年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总基调。随着超级黄金周的到来,四季度经济发展拉开了帷幕。扩大内需不是一时一地之策,而是需要持续从需求侧着手,释放内需潜力、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