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方案--- 评析
时间:2023-09-2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3年9月20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一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项目。目标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条例草案的一审,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助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我国经济模式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一、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的建设进展

在2023年5月26日举办的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上,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了《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2)》。“城市人才黏性”这一概念反映人才与城市的链接程度,从经济基础、创新潜能、文化开放、生态健康、社会福利、公共生活等六个维度评价。全面客观测算了全球102个城市(国内39个、国外63个)吸引、留住人才的能力,为优化城市创新定位、发挥平台服务优势、增强国际人才引进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引。其中,北京在全球城市中的综合得分排名第6,连续三年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主要优势为科技创新。

2023年5月30日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评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提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全球影响力初步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汇聚了大量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此次中关村论坛上,我国创新主体发布了3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近千项前沿领域最新成果参展。譬如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单芯片比特数最高的云平台,而且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与国产化。位于怀柔的科学城的29个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已经进入了建设和运行的并重阶段。中关村、昌平、怀柔3个国家实验室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入轨运行,北京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了80家,全国排名第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实行“五新”管理机制,以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改革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及评价制度,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有序流动环境。2022年北京日均创办新科技型企业达到293家,其中留学归国及外籍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2%。

二、《条例草案》的亮点

在规划布局方面,条例草案指出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这“三城一区”的主平台作用;并将在开放与合作方向推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对标国际规则,开展科技领域制度创新,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抢抓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形成引领全国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在创新主体方面,条例草案将给予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创新主体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如经费使用、编制使用、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等。采取先进的治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给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多科研决策自主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等,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在人才激励方面,条例草案拟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战略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健全急需紧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创新主体可根据工作需要,按规定设置特设岗位,聘用急需紧缺科技创新人才,给予生活优惠政策奖励和保障服务支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场所建设以信任为前提的战略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科技创新人才更多人财务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提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主持或参与科技项目的比例。

在创新生态方面,条例草案提出了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制度:将利用财政性资金建设和购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遵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开放共享,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多科技创新测试、检测、研发支持。

另外,相关部门应将目前的科学技术成果数字化,推动科学技术文献、数据、自然资源的有序开放,促进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在对外开放方面,条例草案明确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国际开放合作中“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目标。“引进来”指的是:实施外资研发激励、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应用场景示范;与全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