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是我国“农业第一大省”,贵州省则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资源禀赋的不同,也让鲁黔两省的乡村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与韵味。现在,在金融资源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大背景下,日益共通的是,金融“活水”正浸润着两省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大省的普通乡村如何走上产业化道路,将烟台苹果、斟灌彩椒送上世界餐桌?发展路基养鱼、精品蔬果,黔货又如何走出大山,让农户走上致富道路?近日,记者深入山东、贵州走访调研,探寻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路径。
平台支撑,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烟台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国果业第一品牌”。截至2022年,烟台市苹果种植面积248万亩,产量约632万吨,占山东全省的3/5、全国1/6,同时烟台苹果的出口量已达到60万吨。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170万果农生计。
蓬莱作为果品大县,产出着整个烟台质量最高、亩产最高的苹果,因此蓬莱苹果的价格也成为了烟台苹果的“屋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万华说道:“我们这里精细化管理做得最好的一个果园,平均每年亩产能达到2万斤。目前全蓬莱区苹果的平均亩产在5000至6000斤,正常情况下(果农)每年纯收入应该在1万到2万块钱(一亩)。”
高产量、高质量、大产业,烟台苹果已经形成了集群效应,但困扰传统农业产业的种植缺乏标准化、供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然存在。
石万华说:“我们政府和建行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帮助蓬莱苹果、烟台苹果打品牌,让我们苹果的名气再上一个台阶;二是金融赋能全产业链发展,包括种植、经销、加工、深加工以及之后的销售,建行给我们搭建了‘烟台苹果’平台。”
据了解,“烟台苹果”平台主要包括苹果大数据平台、苹果物联网平台、苹果交易服务平台,涵盖了苹果收购、供需大厅、交易中心、智能仓储、金融服务、苹果追溯等十大系统。围绕金融服务,该平台将建行普惠金融产品、外汇管理、建信期货、日常结算等嵌入平台,为果农、经销商、冷风库等苹果产业链条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事实上,在传统的苹果销售模式中,每当苹果丰收,由于果农不掌握需求方的信息,只能将苹果储存在冷库,由冷库代售苹果。在这种传统模式中,价格由买方形成,果农只能被动接受。
“烟台苹果”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苹果销售模式,也推动实现了苹果产业链上的“利润再分配”。
中国建设银行蓬莱支行客户经理李佳文(烟台苹果平台专班成员)介绍:“专班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对平台交易模式进行了优化,将果农纳入线上交易链。果农可以发布供应信息,平台直接推送给经销商和销售终端;经销商和销售终端也可以发布需求信息,平台直接推送给果农,让果农和经销商、销售终端直接对接,可有效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果农苹果销售价格,初步实现P2B2C的交易模式。”
“烟台苹果”平台并不是建行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首次尝试。
寿光是山东潍坊的县级市,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批发市场,蔬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70%。“当地政府的‘心结’是,寿光蔬菜虽然名声远扬,但多年形成的传统模式根深蒂固,在数字化经营等方面还相对落后,产业链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行山东省分行乡金部总经理荣卫民说道。
多轮论证后,建行和当地政府开启了新的银政合作模式,依托建信金科的开发能力,共同搭建了“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据建行寿光支行客户经理李超介绍,2020年9月“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总体框架为“1+2+N”。“1”即构建一个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2”即两个系统支撑,包括大数据系统和物联网系统;“N”即部署多个服务应用。通过这“1+2+N”,平台实现了“帮菜农管大棚、帮市场管交易、帮政府管市场”。
模式创新,金融助力“贷”动黔货出山在贵州黔西南州,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山东有所不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建行贵州省分行正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探索构建贵州省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受山地自然条件制约,走精品农业道路是贵州各乡镇的新选择。乡村产业要持续发展,就要让农产品上行渠道更加畅通。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贵州黔西南州配送中心,一堆堆新鲜的蔬菜排列整齐,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打包、装车。这些蔬菜都产自贵州义龙新区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义龙农投)的前端基地。中心项目成立,是为了解决异地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现在,农户全流程参与了蔬菜种植、分拣和配送等,项目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8000余名新市民实现就业。
义龙农投副总经理江淼介绍,中心占地148.83亩,以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联结泛珠、辐射内地为定位,是全国建设的16个粤港澳“菜篮子”配送中心之一。通过这一项目,产自6000多亩农田的贵州高品质蔬菜得以走出大山,20万亩的坝区农产品也找到了销路,一条“公司+蔬菜基地+配送中心+带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经营道路也走通了。
“建行是这个项目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