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来自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观察
时间:2023-09-21 00:00:00来自:新华社(新媒体)字号:T  T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渤海湾畔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场馆内热闹非凡。近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此落下帷幕,这是目前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已然成为新的时代风尚。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面对面一较高下,在展现不凡身手的同时,更以实际姿态展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高手”比拼,巅峰对决显身手

从后背望去,武旭光的上衣湿了大半,但他的表情和眼神却异乎寻常专注。只见他将一根铅锡合金熔化,浇筑在电缆封铅处,按照工序仔细戳、贴、揉、抹。一番操作下来,原本凹凸不平的电缆接头逐渐展现出柔美的线条和光滑的表面。

今年32岁的武旭光来自国网天津电力,此时的他正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赛项现场,同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一较高下。

“十年磨一剑,这项工艺最考验选手对火候和时机的精准掌控。”天津代表队教练张华解释,“电缆专业老前辈将这项工艺比喻成百姓家里炸面鱼,必须‘文武火’交替,才能达到工艺要求。”

此类高水准竞技,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举目皆是。4000多名参赛选手从数十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代表了各个项目的国内最高技能竞技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宁波舟山港集团的桥吊司机,吴飞首次来到天津,参加起重设备应用技术这一新兴赛项。更为特别的是,项目的赛场就设在天津港。

端坐在比赛操作间,吴飞默念着“稳、准、快”的诀窍,操纵着千米之外的场桥和岸桥。“远程操作对技术要求更高。”吴飞说,他期望通过比赛倒逼自己练就过硬本领,服务港口发展。

此次技能大赛开展的109个技能项目比拼,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采矿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

赛场一角,来自上海的蒋志发正十分沉稳地在用传统工艺切割木材,他是此次大赛最年长的选手。除了作为参赛选手,蒋志发还有一重身份——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教练。“我希望用传统方法教授学生,让咱们国家的木工技能传承下去。”蒋志发的参赛,正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最好诠释。

从“老师傅”到“小工匠”,从硕士博士到中职技校生,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各类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手”显能,创新赛项引风潮

比赛期间,大赛互联网营销赛项裁判长薛茂云早早来到比赛现场,见证来自全国多地的顶尖选手激烈角逐。

“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项,比赛要求将传统的销售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薛茂云说,比赛对标的正是互联网营销师这一新职业。

新赛项拓展背后,是服务新赛道的长远之计。

此次大赛的赛项设置新意十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同第一届相比,增加了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如互联网营销等,对增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新增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更符合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虚拟现实工程技术赛项区,参赛选手们认真了解规则后,即刻着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维模型构建,开发一个躲避弹幕的游戏,并在系统中实际部署应用。

“全国有两百多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虚拟现实相关专业。”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刘越是该项目的裁判长。他说,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未来沉浸式互联网,虚拟现实有望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此次大赛旨在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技工教育特色发展,打造一支爱岗敬业、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大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这次大赛中,职工身份参赛选手和高学历参赛选手大幅增加。职工选手占比54.1%,比第一届大赛增加7.6倍;高学历参赛选手多数集中在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领域,表明技术技能融合大趋势下,不同学历层次人才都能发扬劳动精神,有用武之地。

“能手”走俏,技能人才受热捧

石英钟零件装配、拉面穿针引线、飞机复合材料修理……传统技能与顶尖技术的同台竞技异常精彩,选手们秀技能、展绝活,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

参与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赛项的选手冯伟是一位博士,也是重庆科技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讲师。

“比赛要运用数字孪生、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对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不低。”冯伟认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