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SPAC(上)
时间:2023-09-19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然之有物》执笔之时,香港刚诞生了SPAC制度实施以来首宗拟进行的De-SPAC交易,因此本文以SPAC为题最适合不过。SPAC对不少读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然近年在资本市场经常被人提起,但实际上懂得其游戏规则的人却不多。今期我们不妨从SPAC制度的几大特点出发,对其进行一个「技术分析」。

简而言之SPAC就是一家空壳公司,其设立的唯一目的是上市集资,然后以集资所得并购有经营活动的目标公司,使该目标公司最终成为上市公司。SPAC如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并购便会变回普通的上市公司,其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从找到目标公司到完成并购称为De-SPAC,其馀时间则称为SPAC阶段)亦同时结束,否则便需要进行清算并将集资所得连利息全数退还给股东。本文会将焦点集中在SPAC阶段。

很多人将SPAC称为盲盒游戏,因为买卖SPAC证券就像隔山买牛。有别于一般上市公司,SPAC在完成并购前并无实质业务,投资者无往绩参考就只能押注在发起人身上。发起人是SPAC制度的一大特色。作为推动SPAC上市和并购的主要参与者,发起人高度参与过程中的所有关键决定,因此发起人的质素往往会成为投资者认购SPAC证券时的重要指标。换个角度来说,投资者认购SPAC证券的反应如何某程度上亦反映发起人的「江湖地位」。

SPAC的另一特色是设有赎回机制。De-SPAC交易需要召开股东大会由股东投票表决才能通过,会上股东有权要求以原价赎回其持有的股票。SPAC制度下投资者拥有赎回权其实亦合情合理,毕竟其最初投资时公司并无实质业务,在SPAC找到合适的并购对象时给投资者再次选择的机会绝对可以理解。

SPAC股票设有赎回权,投资者看似没有风险,其实不然,因为「原价」赎回是针对一手投资者的认购价。对于在二手市场买卖SPAC股票的投资者来说,SPAC证券的价格波动风险绝对不容忽视。SPAC证券的价格相比传统上市公司更易受消息影响,美股SPAC就不时出现疑似「唱高散货」(即散播SPAC并购的假消息推高股价后于高位散货获利)导致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的情况。正因如此,香港联交所规定SPAC证券仅限专业投资者买卖,并设公开市场机制以减低SPAC证券价格受操控的风险。

SPAC制度值得关注的事项还有很多,下回我将为各位读者解构De-SPAC。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