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了充足动能,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在推动科技创新驱动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日,以“价值与投资——激活中国智造源动力”为主题,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与第一财经联合举办的“‘我是股东’走进上市公司专项投关活动”,在上交所北方基地圆满完成。中国铝业、中国中车两家央企就如何在坚持主业的前提下布局新兴产业,以及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坚守主业同时布局新产业
谈及新兴产业布局时,中国铝业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葛小雷表示,中国铝业作为传统的原材料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是原铝。而近几年公司在高纯铝、非冶金级氧化铝以及伴生金属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均有所突破。
葛小雷认为,未来中国铝业在高纯铝、非冶金级氧化铝、金属镓等伴生金属方面,争取做到全球第一:“我们还会利用优势,将能源消纳和新能源发电结合起来,助推新能源发展,这也是中国铝业下一步布局,从过去的煤电铝一体化,向水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和铝的一体化转变。”
在绿色环保发展层面,葛小雷表示过去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废渣废料,对环境形成污染。近几年,中国铝业通过技术攻关,变废为宝,将废渣废料利用起来,从中提取金属镓、锂、钒、镁等金属,以及对赤泥进行综合利用。
而中国中车在坚守主业的同时,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也在持续打造新技术和新系统,比如磁悬浮。此外,在新能源及新材料领域,也有颇多布局。
中国中车证券事务代表总办主任靳勇刚在活动中表示,作为国资央企,中国中车已积极投身于国企改革的行动潮流中。在“十四五”期间,确定了“一核两商一流”的战略定位。“一核”就是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以“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作为两商的主要定位。“一流”就是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不断向外拓展的过程中,中国中车也从单一的轨道交通产业拓展成了双集群、双赛道的当前产业格局。双集群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清洁能源装备集群。同时中国中车又牢牢地把握住了“一核三级多点”的战略布局。”三级”就是公司目前致力于打造的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新材料。
发挥引领和创新作用
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央企该如何发挥引领和创新作用?
靳勇刚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央企眼中不能仅仅只有自己,而是要保证整个产业链的安全。例如中国中车把轨道交通所能涉及到的产业链,分成了11个子链。而这11个子链,又分别精准识别了六万多个可能被影响安全供应子链中的某些项点,再交给不同的下属子公司进行联合攻关。11家子链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和使命,不断进行公关,带动了整个上下游供应链安全。
构建现代产业链体系过程中,中国中车也一直把自己纳入现代化产业链条。例如前段时间新能源汽车中的IGBT驱动模块非常紧张,导致很多企业停产停工,没有办法交付。中国中车从2008年起,通过并购深度切入到高端IGBT的研发过程中。
而在中国铝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战略引领作用的发挥同样非常重视。
葛小雷表示目前中国铝产量,能占到全球的55%以上。而在科技引领层面,中国铝业经过多年研发和科技进步,无论是装备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生产管理水平,其他企业都很难相比。
在资源占领层面,经过多年布局和积累,中国铝业铝土矿资源的获取方面也取得了突破,不仅国内铝土矿资源拥有量领先,而且在几内亚拥有超17亿吨铝土矿资源,确保了铝土矿资源的供给以及我国铝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运行。
至于保证材料安全,中国铝业积极适应未来绿色产业的发展。无论践行国家双碳战略、还是引领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国铝业同样做出了很好的引领效应。
央企的数字化转型
而在数字化转型层面,靳勇刚表示,中国中车非常明确的在“十四五”的战略中,将数字化列为第一。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业务空间的增长。
在组织层面,中国中车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办公室,进行了顶层设计,与国内顶尖的机构一起合作,确立了非常宏伟的目标。
具体而言,中国中车建立了19项重大工程、推动了超过70项重大子项目的落地,以带动数字化进程。这其中包括智能化车间、数字化产线等等,都是为向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
“数字化最大的特点是一张网、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如果各子系统单独行动,很有可能变成信息孤岛。”靳勇刚介绍道,“但我们必须统一建设信息化高速公路,中国中车青岛大数据中心近十个亿投资,一期已基本建成,承载着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设工作,每家企业均可提出需求。跑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可以是小汽车、大货车、皮卡,都没关系。企业业态、形态、需求可以千差万别,但信息化高速公路就在这里,信息化规则由集团统一确定。”
葛小雷也介绍道,中国铝业制定了数智化1234X+N行动方案,以一个数据标准体系为核心,项目管理体系、运维管理体系两级管理体系为支撑,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