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行外》自中美贸易战开始,内地一直想以内需带动经济,但疫情下内地清零和封关的国策,严重打击了中港两地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的消费力,虽然现在民生活动已复常,也恢复全面通关,但踏入下半年,内地经济数据的表现还是未如理想,随著内房股的集体爆雷,市场顿时弥漫一片看淡的悲观气氛。
虽然曾有多位美国高层官员先后访华,但中美关系并没有缓和的迹象仍很绷紧,日前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访问中国,声称美国企业向美政府反映因「反间谍法」定义含糊不清,容易被中国罚款,加上企业知识产权容易被窃取,另内地国企存在政府的补贴下参与竞争,在多种不公平等因素的影响下,令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风险越来越大。
当然中国政府立即反驳以上的言论,并指出在中国的7万间美国公司,有近9成企业都有盈利,大多数都希望继续留在中国营运和发展,更表示中国正在进一步放宽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这是又一次的各自表述和心理宣传战。中国一直要求美方降低关税,减少出口管制,特别是对中国高科技方面的限制等,但雷蒙多再次表示拒绝有关要求,可见美国一直强调不寻求与中国脱勾,但另一方面却继续在政治和经济上制裁和打压中国。
*美元为美国最强武器,控制全球经济命脉*
今时美国最强的武器便是美元,美国利用美元的汇率和金融交易的结算功能舞高弄低,控制全球经济命脉。现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中国的崛起必然会挑战美元霸权的地位,因此美国打压中国也是必然的事了。目前大部分欧美国家都面对高通胀的风险,只能采用提高存款利率,变相收紧货币政策。
而中国却面对通缩的风险,只好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和消费,但这种做法也会令人民币下跌和资金流出,对中国资金市场是否不利?这确是暂难以定论,也令内地官员推行政策时有所顾忌,不能太过急进。中国要摆脱美元的制肘,便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并加强与多国建立政经关系。
日前金砖国家积极扩容增至11个国家,料在不久之将来,加入的国家应不止此数,这可在多边贸易上利用其他国家货币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此外搞好金融业更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内地政府一直强调要强化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和搞活资本市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政策是强化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搞活资本市场的大方向。在这两大政策下,香港资本市场应可担当其重要的角色,加上香港特区是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那特区政府的责任更是任重道远了。
*资本及证券市场情况不如理想,当局提出检讨自打嘴巴?*
可是近年香港的资本及证券市场的情况不如理想,更是每况愈下,那究竟是时势的影响,还是政策上的失误呢?特区政府为了促进香港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据悉专责小组由证监会前主席唐家成担任主席,成员包括金融业界人士、政府有关官员、金融监管机构、港交所(00388)和结算所代表,小组将全面检视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内外主要因素,包括上市制度、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等方面。
笔者有点奇怪,金融业是香港经济支柱之一,一直以来特区政府有关当局、监管当局和港交所已积极制订和改善制度,以促进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并多次公开声言非常满意香港市场的制度和成就,也列举了不少成功的数据,并引以为傲。现今却一反常态,有关当局竟然主动提出要检讨现有制度不足之处,以促进市场交易的流动性,那是否有自打嘴巴之嫌?还是所提出的数据是有所保留呢?
回想当年,工会和笔者一直批评有关当局制定制度只侧重有特权的港交所和大财团的利益,完全漠视持牌中介法团和中介人的生存空间以及投资者的真正权益,严格说持牌中介法团和中介人才是金融业的超级联系人,也可算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推销员,虽然是无法界定其重要性,但可以说是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中介人,试问没有了这批联系人,市场的流动性减少了,市场又何来兴旺?这么简单的道理有关当局会不知道吗?
可惜有关当局不单撤销最低佣金制令行业陷入恶性竞争,更在监管制度上不断加辣,令持牌中介法团和中介人失去了生存空间,无法发挥或失去了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在收入与支出不相称下,只能退出市场,莫非特区有关当局认为只要有港交所的存在,撤销最低佣金制和单靠利用互联网买卖的帮助,便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搞活市场吗?这会否是痴人说梦话呢?相信更令有关当局意想不到的是,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买卖只导致投资者更容易在其他市场进行投资,资金和投资者是最现实的,那个市场最容易赚钱便会往那里走,这几年香港的资金和证券市场的市道和走势什样?相信不用多说吧!
*香港金融证券业积弱,日本股市成新宠儿*
近日的日本股市已成为国际资金的新宠儿,这便是资金现往那里走最明显的例子了,可见投资者和资金只会投入较容易「赚钱」的市场,这也见怪不怪啊!此外现时香港金融证券业积弱的生态,是整体结构出现了问题,增加印花税只是雪上加霜。
政府在制定制度时,不应忘记了金融市场的初心,忽视中介法团和从业员的生存空间,总认为香港金融证券市场只要港交所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