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全部出炉 虚拟现实、新能源汽车等获更多支持
时间:2023-09-05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报道

近日,工信部牵头联合多部门分别出台了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4个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至此,各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均已印发实施。

“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行业涉及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成左右。稳住这些重点行业,基本上就稳住了工业经济。”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9月5日举行的工业稳增长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陶青指出,我国工业经济处于疫后固本培元期,生产恢复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依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接下来,将在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同时,持续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统筹调度,推动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继续办好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以重大项目拉动机械行业需求《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机械方案》”)明确提出,2023—2024年力争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达到3%以上,到2024年达到8.1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和10个左右千亿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等目标。

“机械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装备,70%以上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行业新上的或更新改造的设备投资,同时,机械行业也是稳出口的主战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工信部将开展推广应用系列行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要加大信贷等政策支持,搭建高水平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外贸出口提质增效。

中国机械联合会副会长罗俊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上半年机械工业稳定运行,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下半年,利好于机械工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在陆续释放。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增强,近期密集出台的一批促进消费、稳定投资、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其次,随着“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进一步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速,需求市场有望加快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机械方案》提出,将探索智能制造先行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政策机制和制造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在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提升等方面先行先试。

王卫明表示,工信部将统筹做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以试点示范和先行区建设为引领,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需求,做实做硬机械行业稳增长的支撑力。

鼓励限购地区增加购车指标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乘用车销量环比、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分析,7月进入汽车市场的传统淡季,需求相对减弱,产销节奏有所放缓。加之去年同期乘用车市场在促消费政策拉动下呈现高增长。

此次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简称“《汽车方案》”)对2023年汽车行业作出了十分明确的量化目标,包括力争实现汽车销量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新能源汽车销量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0%;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市场占有率达29%。

“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点。”王卫明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对于扩大消费、畅通循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在“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方面,《汽车方案》提出,将落实好现有新能源汽车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抓好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工作,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

另外,燃油车消费也将得到一定刺激。《汽车方案》明确,2023-2024年间,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鼓励实施汽车限购地区在2022年购车指标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量购车指标,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消除地方保护行为,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

王卫明表示,接下来工信部将在燃油车方面加大高端化、定制化的房车、皮卡等产品供给,深挖细分市场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同时,鼓励汽车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产品,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加强与航运企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为出口目的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售后服务。

电力装备首次设置增速目标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电力装备行业带来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