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改革、落实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重点城市的数据要素改革方向和模式无疑成为全国各地数据要素改革的标杆。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拥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丰富的改革经验,其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为促进数据要素体系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由于各城市改革方向和特色有所不同,本文将就数据要素改革主要城市的改革方向和模式进行盘点和分析,从而为全国各地的数据要素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北京:注重公共数据体系建设,发挥数据要素丰厚基础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对于数据要素发展有着引导作用。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突出模式是注重数据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发挥公共数据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数据产业基础丰厚,发展前景较好,力争到2030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
1.北京市数据要素改革的优势
首先,北京市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已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率先落实了数据产权和收益分配制度。北京市无条件开放数据量全国领先,2021年调用政务数据量超过27亿条。其次,北京市作为政治中心、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拥有丰富的数字经济资源,有利于加快试点示范和政策创新。最后,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且注重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推动了数据要素人才的流动,促进数据对社会的开放。
2.北京市数据要素改革的主要举措
第一,北京加强对公共数据的改革,发挥其拥有丰厚数据资源的优势,建立全市公共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和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设立金融、医疗、交通、空间等核心领域的公共数据专区,推动公共数据有条件开放和社会化应用。北京致力于借助国企和央企基础,鼓励在京国企央企成立数据集团,促进数据要素整合。探索建立企业数据开发利用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采用分红、提成等多种收益共享方式,平衡兼顾数据来源、采集、持有、加工、流通、使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第二,北京注重数据价值化建设推动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建立数据交易机构预定价、买卖双方协议定价、按次定价等数据产品定价模式,支持开展数据入股、数据信贷、数据信托和数据资产证券化等数字经济业态创新。第三,北京市加快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努力打造数据流通“亦庄模式”。北京市亦庄区建立了北京国际数据实验室、国际数据空间协会中国数据中心等数据要素先行机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数据流通,开展数据基础设施研究和建设,有效解决数据安全、高效、可信、合规流动问题,构建国内国外数据流通双通道,服务北京数据先行区建设。
纵观北京数据要素改革,不难发现其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已相对完备,对数据要素发展模式的规划十分完善。未来北京数据要素改革首先应当更为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北京具有众多成熟数据企业资源,但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应注重发挥数据企业资源,促进相关体系建设。其次,应当注重数据价值化机制完善,应当注重数据确权,数据估值以及价值化相关监管体系建设,推动数据要素改革全面发展。
二、上海:产业数据多元化发展,推动数据监管体系建设
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是我国数据要素体系的枢纽,上海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模式是突出产业化、市场化。上海市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基础好,目标是到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地位基本确立;数据要素产业动能全面释放,数据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引育1000家数商企业。上海要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依托全国数据交易联盟,深化数据交易机构合作。到2025年,挂牌5000个可交易数据产品,服务10万家数据供需主体。
1.上海市数据要素产业的发展基础
首先上海市有众多分工明确的数据要素机构,如长三角地区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市企业数据中心等,为建立数据要素收集和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上海市政府注重产业化建设,注重金融、航运、商贸物流、科技、制造业等重点板块发展建设,培育通信、医疗、交通、能源、信用等特色板块,产业分化丰富。最后,上海在数据要素改革中地位特殊,形成了由长三角到全国性枢纽再面向世界的数据要素格局。
2.上海市数据要素改革的重心
首先,上海市不断健全数据要素产业化发展体系,注重培育相关的商业模式,并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措施。上海注重培育多元利益相关者,通过建设高质量的数据集和品牌数据产品,推动金融、科技、航运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参与,进而促进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上海市将以上海数交所为核心抓手,统筹联动张江科学城范围内浦东软件园、陆家嘴数智天地、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上海金融数据港、浦东数商云港等数据要素功能平台和产业园区,打造“一核三园两港”空间布局,构建数据要素产业发展闭环和开放生态。其次,上海注重数据价值化建设,上海探索形成以上海数据交易所场内交易为纽带的数据资产评估机制,在金融、通信、能源等领域开展试点,探索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