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银保监、人民银行联合发文
提出着力解决城市里异乡人的金融需求
让奋力谋生的他们有了新名字——
“新市民”
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金融机构
积极围绕3亿新市民客群的需求特征
给出了系列针对性产品和服务
日晒雨淋、高处作业、繁重劳动……
他们是辛勤的建筑农民工
他们城市的筑梦人
作为新市民人群代表人物
让我们来走近他们的故事
一把泥瓦刀闯天下
何川,从18岁起就开始在工地上干活儿。
工友们都叫他“川哥”,因为他的家乡在四川,且名字里又有个川字。特别当川哥一张嘴,地道的川音会伴随着爽朗的笑声流淌出来。
身为娴熟的建筑工人,川哥不光工作出色,还会用短视频记录农民工日常,他在全网拥有超100万粉丝,也曾被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
随着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川哥也被全网亲切地叫做“我们的农民工老大哥”。
而属于他的故事,则要从一把泥瓦刀说起。
“我18岁那年,跑到工地上当学徒,家里一个舅舅是我的师傅,那天他从工具包里递给我一把老旧的泥瓦刀,跟我说这以后就是你吃饭的家伙了……”
回忆着当年入行的何川,点滴回忆至今犹新。
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把泥瓦刀的刀柄已经变得灰暗,还带有一股淡淡的泥土味道,那是长期用沾满泥浆的手握住刀柄慢慢浸染出来的。
2003年,何川跟随家人到福建打工,这把泥瓦刀跟随着他,从家乡的小房子,修到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30年异乡打拼中,他结识了妻子汤文淑。
“工友们都管她叫川嫂,我们两口子在一个工地上打工,我当师傅(泥瓦匠)她当小工。”
提起妻子,何川一脸幸福。“川嫂负责提砂浆,铲灰、铲砂浆时可少不了她帮忙。”
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夫妻俩共同打拼,他们默契的配合也成了建筑工地上一道温馨风景。
短视频记录工地情
“我每天在工地上干十一个小时,早上六点上班,傍晚六点下班,中间休息一个小时。每天这样循环,我就想着用手机拍一些有趣的东西,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农民工的生活。”
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后,2018年3月,何川化身“农民工川哥”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视频。
那是他接小儿子放学时买糍粑的简单记录,他把素材发给大儿子,让他帮忙剪辑一下。
“其实当时我不想要,因为他拍的水平特别差,不过他都拍了,就想着帮他剪一剪,发布到网上试试看。”大儿子何松林笑着回忆道。
何川一开始拍摄视频不熟练,就自己慢慢摸索。
工友也笑话他“拍得不好,普通话也不好,看着傻乎乎的”。甚至川嫂也不太理解,“工作一天,休息时间还拍视频,也不怕累。”
但何川却乐在其中。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基本保持着一天更新一条视频的频率,累计发布1100多条短视频。
“太阳出来喜洋洋,一大早来工地忙。大家看我们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六点钟就来工地干活上班了!”
虽然背景是杂乱的建筑工地,可何川却是不见一丝疲惫与愁绪,反而充满了乐观与积极向上。
从日夜赶工的建造成果,到工地上自制的家乡美食……他用镜头记录下建筑工地上的“日常闪光点”,捕捉到了无数真实感人的瞬间,也让百万人为他的创作点赞。
随着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央视新闻频道都对他进行了报道,并评价他的作品“传达出对真实生活的热爱,展现最美劳动力”。
拿到工资就是最大的安心
作为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吃苦耐劳,为建筑行业付出血汗,但往往却在包工头独大的年代遭遇到欠薪拖薪的困境。
2020年起,国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正式施行,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
就此关于建筑农民工的薪酬保障问题,也在全社会引发进一步关注与热议。
作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建筑农民工代表,何川每天也会回复网友们关心的话题。
“点工就是按时长,无论做多少活,一天固定收入;包工就是上面有包工头,等这一部分工程做完了,老板再打款工友们一起分,大家可以多分一些。”
有网友好奇表示,现在的农民工会签订合同吗?
在布满尘土的建筑工地,何川坐在一张抹砂浆用的高凳上,对着镜头为网友们细细讲解。
“现在国家管理原来越完善,都有劳务合同了,只要年龄没有超过标准,工地会要求再签一份工伤意外险。”
其实看何川看来,建筑农民工最大的困难还是工资支付的问题。
很多工人并不懂法律,更不知道怎么去走法律程序,只知道要去找劳动仲裁,但是具体怎么落实,大部分人都不清楚。
何川表示,自己以前也遇到过老板跑路的困境,所有的联系方式、银行卡都注销了,就算想申请冻结对方的财产都没办法。最后的结果就是白白辛苦了半年多。
当被问及想要什么样的保障,何川毫不犹豫地表示,能按时收到工资,就是我们最大的安心。
解决工友们的“烦薪事”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工资”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