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周期,洞见未来 |发布
时间:2023-08-2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字号:T  T

过去的2003-2022年,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黄金二十年。

在地理空间中,不断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中华大地上纵横捭阖,将遥远的物理距离和广袤的土地链接在一起;而在赛博空间,互联网新基建平地而起,创造了诸多商业奇迹,也将网络中散落的个体跨越时空相连。

链接产生价值,创造引领飞跃。回望过去二十年的消费变迁,我们会看到中国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不断迸发着机遇、翻涌着创新,迭代着消费意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巨轮缓缓向前。

狂热与喧嚣之后,冷静与沉淀之间,2023年中国消费站上了新的起点。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回望过去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视野的局限、洞见商业的未来。

近期,第一财经、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中国消费二十年洞察系列报告-人群篇》(下称《报告》),通过回顾关键时代阶段及消费趋势演变,帮助品牌了解新周期下典型特征人群的消费心理与习惯。

“五大阶段”串联中国消费黄金二十年如果试图概括中国商业过去的二十年,“体量倍增”、“互联网渗透”是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词。

增长带来了商业的巨大容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指数级倍增,为商业创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与包容的底色。

“水深则鱼跃”,迸发的市场机遇也重塑着消费市场。“互联网+商业”通过易得性越来越强的移动网络重塑商业与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并最终全方位渗透社会生活,成为中国消费发展的新引擎。

结合不同阶段的消费增长态势,CBNData以时间维度将过去二十年的商业发展划分为5大阶段:蓄势筑基、消费井喷、消费升级、多元消费及韧性消费。当我们深入每一阶段观察商业发展脉络,会发现它们一脉相承又不断迭代,最终造就了中国消费二十年的繁荣与蓬勃发展。

2003-2008蓄势筑基阶段

当我们将视线拉回2003年,彼时中国加入WTO不久,又刚刚度过非典疫情,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冲击,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2003-2008的5年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要扩大内需与培养消费热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调整消费结构,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一背景下,两大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一方面,外资品牌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以无印良品、丝芙兰为代表的集合零售店,以阿玛尼、纪梵希、伊丽莎白雅顿为代表的奢侈品及高端美妆,以H&M、迪卡侬为代表的运动服饰品牌,以及Nespresso、佳得乐为代表的快消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填补了彼时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相关领域连锁化、高端化品牌的空缺。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开始萌芽,带动新消费模式与消费观念兴起。以大众点评、美团网为代表的O2O模式,以及淘宝为代表的购物平台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再加上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多元化消费观念逐步生发,享受型消费开始起势。

2009-2012消费井喷阶段

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以2009年3G技术引入为起点,2009-2012年我们迎来了社交媒体平台的繁荣。在消费与内需的重要性不断被政策强调的同时,服务型消费业态向互联网迁移的速度加快,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等互联网应用的网民渗透率逐年提升。与此同时,微博、哔哩哔哩、微信等一众社交新媒体平台也在此阶段登上了商业舞台。

2013-2016消费升级阶段

2013-2016年,互联网继续狂奔,新消费业态也成为了促内需、促消费的内生力量。在这一阶段,“互联网+”模式不断升级,社交电商兴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导下,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学习,本土新品牌持续涌现。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居民财富的积累,更高的自主性、文化自信与本土认同也影响了国民消费观念,为国货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如今我们熟悉的许多细分赛道知名品牌都在这一阶段创立: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CHALI茶里、蕉下、永璞、茉酸奶、连咖啡、小仙炖、燕之屋、隅田川、世喜、太二、追觅、元气森林、乐乐茶、喜茶、广莲申、橘朵、谷雨、花知晓……

长长的品牌list中,诸多耳熟能详的品牌如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市场的品牌格局,再次发生了改变。

2017-2019多元消费阶段

2017-2019年,5G引领万物互联,数字化变革持续深化,中国消费市场也随之进入了多元消费阶段。伴随着消费人群的迭代,90后/95后成为消费主力军,Ta们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也带动了一批新锐品牌通过品类细分与差异化竞争进一步升级迭代。

与此同时,上一阶段的国货浪潮迎来了更加蓬勃的春天。数据显示,2019年天猫线上新品牌数量达到了2017年的2.5倍,且84%为国货品牌。多元渠道的发展推动消费需求愈加分化,功能需求更细分、品类消费更多样、消费场景更多元也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2020-至今韧性消费阶段

2020年,疫情这一黑天鹤事件席卷全球,线下第三产业遭受重创。在宏观大环境下,消费者的观念日趋理性化,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了韧性消费阶段。

伴随着防疫进入新常态,2023年餐饮、旅游、娱乐等线下经济业态显著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