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精准服务,拓宽渠道送岗位;瞄准需求,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提高补助,完善救助政策体系……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就业、生活、康复三方面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桌上,摆满各式各样手工编织品;面前,架着环形补光灯和直播手机;身旁,带货主播认真介绍……
“我现在织的是杯垫。”配合主播简单介绍了自己手头的作品,沈小钰就又埋头专心钩织起来,手腕轻摆,钩针在方寸间舞动,一个精美的编织杯垫逐渐成型。不到一小时,线上已售出几十单。
沈小钰是辽宁省辽阳市一名残疾人,她能通过编织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残联的帮助。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聚焦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基于调研结果,梳理出残疾人在就业、生活、康复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锚定问题,实施三项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不断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开展精准服务
助力就业增收
6月27日,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现场,一件名为《大美辽宁》的花艺制品,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这件作品由辽宁省残联选送参展,作者是38岁的沈小钰。曾经,沈小钰因残疾求职屡次遭拒。去年,听说有场残疾人网络就业培训,她鼓起勇气报了名。
辽宁颢华实业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受辽阳市残联委托,承办了培训。基地经理柏晓冬回忆:“小钰很用心,上手很快。这次在全国大赛上展示作品,我们很为她自豪。”
如今,沈小钰已能编织几十种花艺制品,并成为颢华公司的一名签约职工,月收入超2000元。目前,在颢华公司灵活就业的残疾人共有26人。“我们的手工编织项目面向残疾妇女,线上线下开展技能培训,批量回收作品,以培训促就业。”柏晓冬说。
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离不开精准二字。辽宁注重结合残疾人需求和实际,开展精准服务,助力就业。
5年前,刚上大一的夏梓轩遭遇车祸,这名曾经积极阳光的大男孩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不仅学业被迫中断,就业也成了问题。
在朋友劝说下,小夏参加了省残联组织的声音主播培训,学发音、练气息、分清平翘舌……边学边实践,提高技能的同时,更改变了生活状态。如今,小夏已成为辽宁若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声音主播,每天录制三四个小时,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阳光和笑容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
“声音主播职业适合声音条件好的残疾人,2019年起,我们定期开展培训,到现在,像小夏这样的残疾人声音主播,已有40余人顺利就业。”辽宁若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政务策划李奥说。
过去两年,辽宁新增残疾人就业27377人,培训城乡残疾人29810人次。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琳介绍,今年以来,辽宁各级残联为残疾人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互通平台,通过走访企业“拓岗”,创新方式“增岗”,拓宽渠道“送岗”,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目前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12425人,培训9225人次。
入户了解需求
实施改造计划
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不大的卫生间温暖明亮,瓷砖铺就的地面更显平整干净,让李殿永的心里也亮堂堂的。在他的手机里,还存着卫生间改造前的照片:地面凹凸不平,蹲便器安在一个20厘米高的台阶上……
李殿永是辽阳市白塔区文圣街道登福社区居民,今年45岁的他肢体一级残疾、视力三级残疾,生活困难,只能靠低保维持。“平时最困难的是上厕所,每次都要靠腿脚不便的哥哥一步一步把我背到卫生间,再慢慢挪上台阶,有好几次两人差点一起摔倒。”
改变始于一次入户调查。辽宁坚持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要求各级残联进行入户调查,了解困难残疾人家庭的需求和家居环境实际情况,以便“一户一策”进行改造。
“我们入户了解李殿永的具体情况后,立即将他纳入无障碍改造计划,设计实施去除台阶、地面及排污管道改造、蹲便改坐便等系列改造。”白塔区残疾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唐海说,那段时间,他往李殿永家跑了不下5次,就是为了保障改造质量。
“家庭无障碍改造关照的是残疾人日常生活的方便,守护的是残疾人的尊严。”辽阳市残联理事长纪忠介绍,在改造中,他们尽量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个性化需求,让残疾人生活更加便利、更有尊严。
不只是改造卫生间,从平整地面、拓宽房门,到新建户外坡道,再到安装淋浴器、降低灶台,辽宁实施无障碍改造的方向,就是瞄准残疾人的需求:减少障碍、出行方便、方便如厕、洗得上澡、晒得上太阳。
家住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龙升村的高桂清是一名一级肢体残疾人,“洗澡对我来说是个大难题,屋里卫生间小,轮椅进不去,还没有热水器,得烧水洗澡,有时几个月都洗不上一回澡。”
振安区残联在排查中了解相关情况后,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案、按需改造”原则,在高桂清家前院的门斗下安装了即热式热水器。“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