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是无锡市滨湖区的生动写照。地处太湖之滨的滨湖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360平方公里,拥有107.3公里的湖岸线,充沛的水域资源造就了滨湖独特的风景。
然而,这里不仅有葳蕤草木、温山软水,更有一个难得的“科创优势”:它集聚了全无锡约90%的硬核科研院所,总数处于全国区县前列,包括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七〇二所)、航空工业雷达所(六〇七所)、中国航发动控所(六一四所)、中国电科五十八所、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五十六所)等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以及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发机构,拥有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这么高的“科创浓度”,着实令人羡慕。是什么让众多科研院所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此集聚?滨湖区会怎样用好这个难得的优势?
国之重器,在这里悄然诞生
炎炎夏日,走进中国船舶七〇二所,三座巨大的载人潜水器模型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中异常醒目。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深海勇士号、蛟龙号以及奋斗者号的三座模型。去年9月,在南海1500米水深区域,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与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首次共同完成既定作业任务,为今后我国多台潜水器联合作业提供了经验。”在七〇二所的模型广场上,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坐落在滨湖区山水城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1951年成立于上海,是我国三代载人潜水器的牵头研制单位,也是船舶行业综合体性能研究和创新设计中心。上世纪60年代,七〇二所将总部搬迁至无锡,并在这里开始书写深海装备制造的恢弘篇章。
2012年6月,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牵头完成了“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研制及海试任务。“蛟龙号”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创造当年世界同类潜水器的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10月,“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试验队在中国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胜利返航三亚港。“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达到95%,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深海装备产业链,深海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20年,“奋斗者”号万米海试的成功,则宣告了我国载人潜水器实现了“全海深”,抵达了科研的“无人区”。
2020年12月,由中国船舶集团、江苏省、无锡市共建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在七〇二所揭牌成立,这是无锡首个省级实验室,成立之初便瞄准了深海运载安全、深海通信导航、深海探测作业三大核心研发方向,着力攻克深海领域技术难题。
目前,太湖实验室已与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知名高校签约合作。
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船舶七〇二所作为滨湖区的“老朋友”,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国之重器,已成为无锡的一张重要名片。除此之外,还有多项大国重器也都烙上了“滨湖印记”,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连续4次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榜单TOP500第一名,应用成果3次获得“戈登·贝尔”奖。
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超算中心为标志,经过多年深耕,滨湖区积淀了雄厚的科创力量,区内的科研院所在计算机系统、航空电子、船舶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中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
院所经济,独特的强劲增长极
在滨湖区副区长蒋维维看来,滨湖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是历史积淀及地理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
“滨湖区很多院所实际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过来的。沿山水东路由北向南出发你会发现,这条林荫大道上,坐落着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航空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等等大所。我认为他们当时选择无锡山水东路这一片,一是因为无锡经济基础较好,生活环境宜居;二是当时这一片在无锡属于比较偏僻的地方,集中了很多山水资源,也没有怎么开发,地理位置偏僻实际上对企业来说也相对更安全。”蒋维维表示,“另外,大院大所相继落地在这个片区之后,也会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逐步吸引更多院所来滨湖。”
随着这些院所“扎堆”滨湖,一批院所关联重大项目也相继落地。
眼下在滨湖区,江苏电子质检院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终端及大型产品实验测试基地项目一期、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的深远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二期冰水池建设项目已奠基开工,航空工业雷达所的民用航空电子系统项目完成了院地战略合作签约。
值得称道的是,清华大学和滨湖的缘分也很深厚。
自1995年无锡与清华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以来,一大批清华校友南下无锡发展,从投身江南大学、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等高校院所,再到搭建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创新平台,2012年,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在滨湖区设立,截至目前,这个研究院已经建成了微纳电子与系统芯片、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能源物联网等37个研究中心,取得知识产权超200项,孵化引进卓胜微、沐创、源清动力等高新企业130多家,孵化企业2022年度产值总计41.4亿元、税收总额达3.3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滨湖院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