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复苏出现边际调整,居民消费改善受制于收入增速而保持稳健,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情况再度边际走弱,基建投资也出现了分化,总需求不足仍是制约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接下来的经济复苏动能来自何处成为市场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在现有的各种讨论中,市场似乎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库存周期”这个话题上面。这类观点指出,我国经济存在3~4年的周期性规律,并把这种周期称作库存周期,2002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的同比增速确实存在每3~4年一轮的周期性变化,一共有六次,且每次库存的变化与名义GDP同比增速的变化表现出比较高的一致性。
我们把当下市场关注库存周期的理由大致归纳为三点。
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本轮库存周期已经持续了34个月,而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周期的平均持续时长约为40个月,也即本轮库存周期已经走完了大半程。如果历史规律能够稳定成立,那么接下来中国将进入新一轮的库存上升和增速上升周期,即开启“主动补库存”。
第二,从需求结构看,服务业的复苏已经趋于平稳,工业部门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如果工业部门能够进入主动补库存的阶段,那么就能对经济复苏起到不小的助力。
第三,当库存处于低位,对需求端利好的“敏感度”就会上升,此时如果出现向上的需求冲击,容易引发补库存“共振”,成为提振国内总需求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接下来,本文重点围绕库存周期的底层逻辑和实际中工业企业的库存变化展开讨论,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其一,库存周期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其二,我国工业企业库存水平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如何理解本轮企业库存调整行为。
从来没有库存周期,有的只是经济周期中的库存调整
我们先来考察库存周期的底层逻辑。
按照当下流行的解释,每一轮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被动补库存”“主动去库存”“被动去库存”和“主动补库存”。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了经济周期中的衰退、萧条、复苏和过热四个经济周期。其背后的逻辑如下:
在经济走弱的时候,企业库存会因为需求下降而被动增加。随后企业会调整自己的产出以适应需求的变化,开始主动减少产出并降低库存,这本身会加剧经济下行压力。随着经济逐渐好转,企业原先的库存无法满足逐渐改善的需求而被动下降,但在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又会适应新的需求形势而增加产出来提高库存,并成为驱动经济复苏的力量。
上述逻辑推理过程看上去似乎是自洽的,但能否真实存在于现实经济中,有赖于以下三个前提的成立。
其一,经济中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以至于企业家无法对未来的情况形成合理判断并安排生产。
其二,企业的行为完全是适应性预期驱动的,即只能根据过往的信息来决定未来的行为。
其三,产能利用率存在短期刚性,即不能通过产能利用率的调整来应对短期需求变化。根据一般的描述,库存周期的平均期限是40个月,那么这种短期刚性应该在10个月左右。
不难发现,上述三个前提条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很难广泛成立的。当下,各类信息的搜集、分析和传输早已不是障碍,很难想象企业家们会因为缺少信息而只能被动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自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首创“零库存管理”模式后,现代企业的库存管理模式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时间内绝大多数企业的库存管理效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任何一个了解微观企业经营的人都应该明白,产能利用率是绝大多数企业调整产出的最主要方式,即使无法做到实时调整,但也绝不至于需要花10个月的时间才能改变。
换句话说,只要不是由预期之外的冲击带来的库存变化,所有的库存变化都应该来自企业的主动为之,目的都是向合意库存水平靠拢。将库存的变化描述称为“被动”或者“主动”,在事实上缺乏来自微观主体行为的证据。所谓的库存周期,只不过是企业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库存调整。或许企业会因为各种原因提前备货,但这些行为在宏观层面主要反映为产出的相对增加,与库存并无直接关系。
这点在国际学术界似乎已经成为了基本共识。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Kitchin)最早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时的英国和美国经济似乎存在一个为期40个月的短周期波动。因此,库存周期又叫“基钦周期”。
但我们翻遍基钦最初发表的那篇论文,似乎从头到尾没有讨论库存的问题。基钦观察的指标是银行间清算规模、价格水平、商业票据的利率。这看起来更像是金融周期而非经济周期。在基钦看来,这种短周期的核心驱动力量也不是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变化,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大众心理的周期性变化”。
用更符合市场语言的描述,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本质上是人性的周期”。显然,基钦的原意似乎与库存没有什么直接关联。
在基钦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短周期之后,许多学者围绕经济出现短周期的原因展开研究,其中库存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些学术研究有两点基本共识,包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