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息”如期而至。
但超出市场预期的是,与个人住房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挂钩的5年期以上LPR本月“按兵不动”。由此罕见地出现:作为政策利率和LPR定价基础的中期借贷便利(MLF)“降息”,但LPR没有跟随同步“降息”的情形。
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21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8月21日LPR为: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1年期LPR较前值下行10个基点。
这也是自6月20日LPR两个期限报价同步下降10个基点后,1年期LPR在年内的第二次下行。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5年期以上LPR维持不变,反映出部分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未来,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方案可能出台,5年期以上LPR的稳定有助于商业银行保持息差水平,以增强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LPR“降息”将进一步打开贷款利率下行空间,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尤其在当下,有利于修复房地产市场预期,对房地产需求、供给两端均会产生一定积极作用。下一阶段,降准降息、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引导存款利率下行等仍在政策储备箱内。
LPR单边下调
8月15日,三大政策利率“降息”——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下调15个基点,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调10个基点,常备借贷便利利率(SLF)三个期限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
“LPR在MLF利率基础上按照市场化方式加点形成,MLF利率下调一般会驱动LPR下调。”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
不过,超出市场预期的是,本次5年期以上LPR没有跟随MLF利率下行。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时点看,这是两个期限LPR在6月下降10个基点后,1年期LPR在三个月内的第二次下降,传递出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助力经济加快恢复的明显信号。从幅度看,1年期LPR下降10个基点符合预期,5年期以上LPR不变低于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8月18日联合召开电视会议明确,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应重视存量与增量产品之间、不同机构产品之间的价差问题,其中商业银行要正视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利差过大的问题。”董希淼认为,在金融管理部门多次表态后,预计利率偏高的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方案将加快出台。此种情况下,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变,有助于商业银行稳定息差水平,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增强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性。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本次5年期以上LPR维持前值不变,反映出部分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需要增强贷款价格可持续性。此外,尽管挂钩房贷利率的5年期以上LPR不变,但在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影响下,不少城市因城施策,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已经明显低于5年期以上LPR。而且,维持5年期以上LPR报价利率稳定,也有助于避免新、旧房贷利率的利差进一步扩大的潜在负面影响。
一段时期以来,银行息差水平持续承压。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与一季度持平,为有数据统计以来最低值。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LPR对实际执行的贷款利率有直接影响。LPR下行,有望进一步推低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助力经济基本面持续稳步向好。
此前,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下调10个基点后,贷款利率明显下行。6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9%,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在政策引导利率调降、刺激融资需求下,新增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打开。但考虑到收益和成本的平衡,稳息差、优结构和防风险等因素,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降幅可能会收窄。
周茂华表示,尽管5年期以上LPR保持稳定,但各地因城施策的稳楼市政策措施力度持续增大,配合下调首付比例等调整优化,有望刺激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助力房地产复苏。
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值得期待
展望下一阶段的政策,降准降息、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引导存款利率下行等,都在政策储备箱内。
1.降准降息
高瑞东表示,后续降准落地概率较大。一方面,预计降息后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加大,而且8月、9月将迎来地方债券发行高峰,国债发行也有望提速,资金需求有所上升。此外,四季度面临较大的MLF到期压力,会对流动性环境形成不小的扰动。通过降准不仅可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还可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中金公司也预计,除LPR“降息”外,近期降准有望落地。
“降息窗口期还未关闭,四季度还有降息可能。”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尽管8月MLF利率降幅略超市场预期,后续降息预期降低,但当下稳增长、防风险、支持实体经济的压力仍然不小,供需和预期转弱局面还没有明显改变。此外,四季度海外通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