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多次到璧山区黛山大道调研,分析交通事故多发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不过,也有基层干部和读者、网友反映,个别党员、干部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这些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
调研时要注意克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等形式主义问题
“为了接待省里下来的调研团,村里从一个多月前就忙活开了。”前不久,一名驻村干部在来信中反映了所驻村接待调研团的情况。据他说,调研团行走的线路、参观的点位、需要介绍的重点很早就精心安排好了,村里所有的准备工作也都是围绕这条线路进行的。
只打扫调研线路必经的道路,只粉刷沿线的房屋和院墙,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观意义的标志物整体迁移到线路上来,对线路经过的群众、家庭突击培训,以备突然询问……“整个调研成了一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实景演出’。”这名驻村干部说。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本是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有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开展调研时,存在人到心不到、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等形式主义问题。
小张是某“明星乡镇”的一名基层干部,当地平均每年要接待几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调研考察团。“今年以来,调研团的数量翻了一番,几乎每天都有接待任务。”小张说,大多数调研团都是真心实意来取经学习的,但也有为了完成调研任务来“打卡”的。“走的是经典线路,看的是样板工程,也不详细问问发展是什么具体思路、解决问题都有哪些经验。这样的调研有没有启发不知道,反正调研任务算是完成了。”小张说。
《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然而,在一些地方、单位,本应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开展的调查研究,却异化成了“材料调研”。
有读者来信反映,某地开展调查研究不下基层实地走访,反而向基层索要大量材料,仅一个单位提供的材料就装了好几箱。类似这样不进现场、不实地考察,而是守在办公室里看材料,靠“材料流转”“层层上报”代替实地调研的“调查研究”,令基层背上了沉重负担,又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最终沦为形式主义。
还有的调研团脱离群众,看级别、要陪同,似乎规模越大,越能彰显其重要性。“我们调研团大概有20人,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每天都是六七辆中巴车浩浩荡荡开过。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每到一处,大家呼啦啦地围着讲解员,距离稍远一点的,连听讲器信号都没有,也不知道前面说了什么内容。”一名省直机关干部说,调研团太庞大,座谈会上每个人只能粗略讲讲,“最后抱了一大摞文件材料回去,在这些材料里裁裁剪剪、整合包装,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质量可想而知。”
调查研究本应是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好方法,但有些干部放不下面子、拉不下架子,把虚心请教的调研变成了颐指气使的指导。一名曾在地方挂职的高校教授说:“有一次,上级单位针对某地方条例的修改开展调研,大家在座谈会上提出一些修改意见。结果,来调研的干部坐不住了,对提意见的人说:‘你们根本不懂,这块工作我搞了20多年,我最了解。’这话一说,大家都不敢提意见了,最后开成了表扬大会。”
应防止个别地方和单位按套路接待调研,难以取得实效,给基层带来困扰
在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调研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危害巨大,不仅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调查研究的目标、意图、要求,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精力,还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党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传承和发扬,反而造成了破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曾参与过不少调研活动,在她看来,调研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存在一些表现:比如,不聚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不深入,浮在表面,装样子、走过场;不研究,没有深入思考,看到啥就是啥;不转化,为调研而调研,不能解决真问题。
“大兴调查研究,就是因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曹立说,调查研究是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真问题的过程,“要想调查研究发挥应有的效果,就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