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要求,践行“双碳”战略目标,引导中小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工艺等加快绿色化转型步伐,上海市企业服务云《领跑者》栏目于5月26日下午推出“‘小巨人’对话‘独角兽’,共启绿色未来”直播,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共话绿色发展。
参与上半场直播的嘉宾有上海致远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卫和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廖清新,两家企业分别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重点服务“独角兽”(潜力)企业,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刘慧雯做客直播间。
在访谈中,俞卫认为,风电运作时产生的安全、噪音和成本问题以及缺乏清晰有效的审批机制是限制分布式风电走到用户身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项目审批机制和与需求匹配的产品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廖清新认为,如今监管者、供应者和使用者共同推动包装循环利用,并提出包装循环替代一次性包装需要安全可信赖的包装、数字化赋能和构建部署覆盖全国的网络。
刘慧雯分析了上海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认知度、进程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上海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相关建议,助力广大中小企业绿色发展。
直播截图
以下为刘慧雯的直播发言内容实录。
主持人:上海中小企业总体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度如何?是否有指标可以衡量?
刘慧雯:去年第一财经研究院和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调研了134家上海的中小企业,其中涉及到十多个细分行业,包括工业、信息技术、批发零售等。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上海中小企业都非常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有超过一半的调研企业把绿色发展纳入公司的战略规划,并且85%的企业都会关注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中小企业已经普遍对ESG理念有了关注,说明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度比较高。同时,八成以上的企业虽然之前没有绿色实践的经验,但他们表示会在未来开展相关绿色低碳项目,比如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可以说,上海的中小企业都很愿意进行绿色低碳转型。
一些指标,如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碳减排目标、企业绿色办公情况、资源循环利用情况、企业参与绿色金融情况等,都可以直观地评估企业的绿色发展现状。然而这些数据只有公司内部才知道,这就涉及到信息披露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绿色发展的相关信息都是披露在企业发布的ESG报告或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里面。我们对相关情况也进行过调研,我们发现,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受访企业会每年发布这类报告,大部分的上海中小企业没有发布过相关报告,也就是说,市场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现状是不清楚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认为主要还是由于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相比国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监管部门对于这类报告的披露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且公众、消费者对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注度不高。但自从“双碳”目标提出来之后,现在国内的监管层对ESG、绿色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境内外投资者对绿色低碳也有了更多关注,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行ESG的信息披露。
主持人: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是否有相关建议?
刘慧雯:中小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可持续领域的人才资源方面;第二是供应链资金链稳定性方面;第三是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因为我们的调研是去年开展的,当时,后两个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受了疫情的影响,但缺乏可持续领域相关人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企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这是将近59%的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情况也体现在人才招聘方面,我们注意到目前低碳人才方面的缺口还是很大的,企业在招聘“双碳”人才时也存在不小的挑战。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包括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但高校在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方面做得还不够。目前来看,开设低碳专业的高校依然在少数,国家在培养低碳人才方面确实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针对低碳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也提出一些建议。政府层面,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低碳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支持一批高等院校开展低碳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培养绿色发展复合型人才,并为中小企业建立可靠的相关人才招募渠道,比如组织企业进行一些校招或者线上线下的招聘活动,还可以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同时,企业对于低碳人才的招募力度也需要加大。薪资是很多求职者,包括高校专业人才求职时候所考量的重要因素,相比互联网岗位的薪资,低碳岗位的薪资似乎不太吸引人,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薪资较高的互联网行业。一些“双一流”高校,比如上海交大和复旦,在他们去年的就业报告里就显示,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还是互联网、信息传输和软件服务行业。因此,在政府和企业层面都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主持人:上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刘慧雯:劣势方面,